崔杼弑其军—预习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358433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崔杼弑其军—预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崔杼弑其军—预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崔杼弑其军—预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崔杼弑其军—预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崔杼弑其军—预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崔杼弑其军—预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崔杼弑其军—预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冰城沸点,崔杼弑其君,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作者介绍,杼,生字认知,间伐晋,干诹有淫者,莒,且,还,队,社稷,壀,襞,大宫,大使,歃,(zh),(jin),( j ),( j ),(hn

2、 )(zu),(zhu),( j ),( b ),(hun),( b ),( ti),(sh),( ti),拊楹,偃,姊,(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非再至,焉知其若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焉“的用法,(二)代词。 1)相当于“之”。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

3、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

4、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文

5、言文“其“的用法,(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众;各个。陈涉世家:“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兼词,用于句中,相当于“之于”。兰亭集序:“或取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兼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 相当于“之”。孟子?公孙丑:“王如改,则心反予。”,文言文中“诸“字的用法,人物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