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黄沙始到金 ——理解全诗,鉴赏关键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7358311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吹尽黄沙始到金 ——理解全诗,鉴赏关键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吹尽黄沙始到金 ——理解全诗,鉴赏关键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吹尽黄沙始到金 ——理解全诗,鉴赏关键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吹尽黄沙始到金 ——理解全诗,鉴赏关键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吹尽黄沙始到金 ——理解全诗,鉴赏关键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吹尽黄沙始到金 ——理解全诗,鉴赏关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吹尽黄沙始到金 ——理解全诗,鉴赏关键(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吹尽黄沙始到金 理解全诗,鉴赏关键,平泉一中 杨晓煜,1.疏通诗面 疏通诗面是指对一首诗歌的语言文字进行大致的理解疏通工作。古代诗歌是用文言形式来表达的,其中的一些词法和句法现象,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还有,一些古代常用而现代不怎么使用的词语、术语、典故等,都给我们理解诗歌带来了困难,而理解这些内容,又是我们深入鉴赏诗歌的基础。因此,疏通诗面的工作是我们首先和必须要做好的工作。,(1)借助古代汉语知识疏通 古代诗歌和古代散文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用文言来表达的,因此,我们学过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完全可以应用古代诗歌语言的理解。,请看下面唐诗人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文字为补充文字,()中

2、的文字为解释文字。 微风惊暮(傍晚时分,在傍晚,时间状语)坐, 【我】临牖(窗户)思悠哉。 【风】开门复动竹, 【风】时(不时的,状语)滴(使滴下来)枝上露, 【露】稍(渐渐)沾(使湿润)阶下苔。 【风】何当一入幌(帷幔,门帘), 为【我】拂绿琴埃。,第一、古代诗歌中的某些词语(字),在古代汉语很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如:牖、幌。 第二、古代诗歌中有些词语(字)的意义在古代散文中有,但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有了较大的不同,如:稍。 第三、古代诗歌中有些词语的意义跟古代散文大致相同,但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这样的用法,如:暮、时、滴、沾。 第四、古代散文中省略句比现代汉语要多得多,古代诗歌由

3、于语言凝练和格律制约等原因,比古代散文中的省略还要多,如上例中差不多句句有省略。,(2)借助语境疏通 任何语言的意义,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在解读古代诗歌语言时,也要尽量借助语境。,第一、借助上下文的意义联系 。 例如岳飞词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阶前绕。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欲将心事付瑶琴”一句中的“瑶琴”一词,有的同学不一定熟悉,是指人还是指物?如果指物,又指什么?孤立去讲,可能不太好理解,但如果接着往下,读到“知音”“断弦”“听”这些字眼,就大致可以断定是一种乐器。(瑶琴就是琴

4、,是对琴的美称。瑶是美玉,引申作美称)。,第二、借助上下文的对应关系。 古代诗歌多讲究对应关系,有的诗体(如律诗)还规定哪几联必须对仗。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去解读诗歌,会带来一些方便。 。,例如王安石孤桐诗前两联:“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其中“得地本虚心”该如何解释?结合上句“凌霄不屈己”就会明了得多。“得地”对“凌霄”,为动宾结构;“本”对“不”,是副词。这样去考虑,大意就清楚了:桐树扎根大地,有很虚心(桐木如梧桐、油桐等,材质较松软,是造琴的上好材料,(3)借助试题疏通 古代诗歌的有些词句,孤立的解读有时不好理解;如果结合试题去分析,常常会有帮助。,例如唐代张令能

5、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第一句的“蓬头”、“稚子”、“垂纶”等词语,不是每一个同学一下子都能理解的。如果能结合诗题去理解,就比较好把握大意了,“稚子”应该就是指的“小儿”(现代汉语有“幼稚”一词), “蓬头”是描写“小儿”的形象,“垂纶”就是“垂钓”。有了这样的理解,最后一句“怕得鱼惊不应人”的意思也可以落实了。有的同学读诗不太重视读题,更谈不上审题,一晃而过,这是不好的,(4)借助注释疏通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大都能从答题学生的实际去考虑,估计同学们不具备的知识、或者多数人理解有困难的词句,往往会给与注解。 例如过香积

6、寺最后一联“安禅”和“制度龙”文面意思不好理解,命题者对此做了注解;杜常题华清宫末句中“长杨”一词,考生无法推断其大意,试题做了解释。因此,同学一定要养成完整阅读的习惯,关注注释文字。,.梳理诗脉 一首诗歌,往往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从什么写到什么,从哪里写到哪里,作者的思路转化为诗歌的脉络。鉴赏古代诗歌时,从诗脉入手,有助于把握全诗的内涵。 借助写景的角度梳理 诗人写景状物,往往有个立足点、观察点。这个点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移动的。观察时,可以远看或者近看,也可以是仰视或者俯视。根据这些不同的角度,可以梳理诗脉。 例如明代汤显祖的江宿:“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

7、湿不飞。”诗人写夜宿江舟(观察点),晚上起来,先看到秋天的江面上渔火稀少,再看到残月的清淡的月色照在岸边的树林上。这时,江面的月光惊动了水鸟,闹了一阵之后又安定下来;岸边的流萤因为露水太重,都在草丛里飞不起来了,从而将一派寂静清幽的气氛渲染出来。作者从江面写到天空,又从天空写到江面,再写到江边的流萤,脉络十分清楚。,(2)借助记游顺序梳理 有些诗作记叙诗人出游的所见所历所闻,往往有个空间顺序或者事情的先后顺序,弄清这些顺序可以帮助梳理诗脉。 如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先写来到主人家的门口,由于穿的是木屐,还担心木屐齿印在苔藓

8、上主人不高兴;再写敲门欲进,可是敲了半天门主人也没有开门,不知道主人没听见还是外出未归。最后写诗人只好稍等一会,在门前边溜达边观赏,只见主人院子里的一枝红杏高出墙头,伸到墙外了!全诗就是按照来到敲门观赏的顺序写作的。 再如南宋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竹杖扶我过桥东。沾衣欲示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先写弃舟登岸,再写策杖过桥,然后写沐浴杏花雨、迎着杨柳风,(不可能先吹风沐雨,因为坐的是篷船)游踪十分清楚。,(3)借助景、情关系梳理 古代诗歌的情景关系有多种情况,其中较多的是先写景,后写情。对于这种类型的诗歌,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景、情关系去梳理诗脉。 例如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

9、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小雨,写草芽;后两句是议论兼抒情:一年最好的时候是初春,远远胜过“烟柳满皇都”的暮春时节。这样的诗很多,因为从人们的情感发生的心里流程来看,触景生情的情况比较多;形诸诗歌,也就是先景后抒情了。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是如此:“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4)借助事理关系梳理 有些诗歌侧重于写事和抒情,这些诗往往情随事生。根据这一特点去梳理诗脉,也可以带来一些方便。 例如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兵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0、。”全诗从“昔闻”到“今上”,再写登临所见;三、四联写在楼上的所想所感,最后一句以“凭轩”呼应“登楼”。事、理交融,脉络清晰。古代诗歌中些登临见闻的诗,写凭吊怀古的诗,往往先事后情或者理,我们要有这样的阅读经验。,(5)借助语言呼应梳理 古代诗歌虽然含蓄凝练,各句、各联之间更多的是注重内在联系,但语言形式上的联系也是很常见的。 例如苏轼著名的阳关词三首之一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后两句“此生此夜”是对过去的感慨,“明月明年”是对今后的忧虑。无论是诗意还是用词都是不能颠倒的。 又如南宋诗人杜耒的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

11、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三、四两句先说窗前月根平常“一样”,只因为有了梅花就“不同”了,(还是一样的寒夜,因为有客人造访,气氛也就不同了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以及有关词语的呼应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3、把握诗意 从广义讲,疏通诗面和梳理诗脉都是在把握诗意;疏通诗面是从语言层面去理解,梳理诗脉是从结构角度去理解。因此,这里所说的把握诗意是狭义的,是指对古代诗歌所表达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大致的初步的理解。从这一点上说,上述两项工作是把握诗意的前提和基础性的工作。把握诗意就是要一首诗歌的内容,即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揭示了什么理,等等。,(1)借助意象把握 意象是蕴含思想感

12、情的具体形象。诗歌往往要写景状物,也一定要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诗歌,作者不一定把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某些形象去含蓄的表达。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今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中,“折柳”就是一个传统意象,含有惜别怀远的感情。把握了这一意象,结合下一句的“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比较好理解全诗思乡念家的思想感情了。 再如南宋诗人徐元杰的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作者写春游西湖所见的景色, “花开” “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叫声多而不断为“乱”)、“草长”、“平湖”

13、(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飞”这些意象,优美、灿烂、热烈,充满了生机又不失平静,很好的烘托了诗人快乐的心情。结合后两句的“人意好”和箫鼓奏鸣,全诗的感情基调也就容易把握了。,(2)借助“情点”把握 “情点”是指诗歌中透露思想感情的字眼。诗人写诗,借景抒情是一种方法,直抒胸臆也是一种方法。但这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在很多诗歌中,这两种方法常常兼而有之。这时候,我们还要善于去借助那些透露思想感情的词语把握诗歌的大意。 例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鉴赏李白的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答题时,除了可以借助“寒山”

14、、“暝色”、“空伫立”、“宿鸟”、“长亭”、“短亭”这些意象之外,还可以抓住“伤心”、“愁”这些字眼,这些字眼即为“情点”,它们直接而明确的表达出“楼上人”忧伤愁苦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也就是全词的思想感情。,(3)借助诗题把握 有些诗歌,诗题即点明了所写的内容或思想感情,解读时千万不要对其置之不理。 例如杜甫在成都写的著名五言律诗春夜喜雨,试题就告诉我们,诗人的感情是快乐喜悦的,全诗对雨、对夜、对花的描写,无不渗透着“喜”的情绪。 又如唐代诗人孙逖的观永乐公主入蕃:“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春。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如果不联系诗题解读,不仅难以理解全诗的思想感情,甚至连基本内容也弄不清楚。比如

15、“美人”、“边地”究竟何指?结合诗题,才知道是永乐公主到吐蕃去。结合人物身份、所写的事件以及边塞物候,即把诗句和诗题联系起来,我们才大致可以把握全诗的感情是颂扬之中有慨叹。,(4) 借助作者把握 古人鉴赏诗歌,有知人论世之说。“知人”就是了解作者,“论事”就是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也还是与作者相关。因此,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能忽视作者,要结合我们已有的关于作者及其生活时代的有关知识,去解读诗歌。 例如,李白和杜甫都生活在盛唐,但他们的个人经历、诗歌内容和创作风格却大不相同。 又例如,北宋社会相对比较安全;而南宋由于中原失陷,仁人志士多有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收复失地者,所以两宋诗词题材和感情也就有较

16、大不同。即使同一作者,生活际遇变化,诗歌内容也有变化,例如李清照,她的少女词、少妇词和老妇词(南渡后国破家亡之词),是大不相同的。借助作者去把握诗意,注意不要先入为主和牵强附会。,4、留意形式 整体理解一首诗歌的大意,还要注意诗歌的表达形式。例如体裁、表现手法等。古代诗歌有很多不同的体裁,打者如诗、词、曲;小者还可以再分,比如诗又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小类,依格律分,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了解这些知识,对于鉴赏诗歌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古体诗一般不讲对仗,近体诗,主要是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的。疏通诗面和把握诗意时,可以借助这一点去解读。例如王勃七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名句“海内存知

17、己,天涯如比邻”,上联“知己”是知心朋友,“存知己”是动宾结构,下联相对应的“比邻”也应该是名词性短语而不是动宾式短语,“若比邻”也是动宾短语,“比邻”可以理解为“贴近的比邻”。语意弄清楚了,作者的宽广心胸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也可以领略到了。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即使是整体把握诗意时,注意到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例如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首句用夸张,末句用比喻,把一生漂泊、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此时诗人已经50多岁了)的郁闷、愁苦和怨愤以奔放的激情宣泄出来了。在这里夸张和比喻的运用,不仅使我们有形象的感受,更有情感的冲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