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 理论讲义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7358106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艺术 理论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艺术 理论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艺术 理论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艺术 理论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艺术 理论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艺术 理论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艺术 理论讲义(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彩陶是指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烧制的陶质器皿。通常在灰黄色的器物上绘有黑、白、红等颜色的形纹或几何图案,具有极度高的艺术价值。原始彩陶是中国最早的陶器。中国在世界上亨有“瓷国”之誉。江西景德镇是最著名的“瓷都”。 我国古代的瓷器品种有1.彩陶 2.青瓷 3.白瓷 4.彩瓷 5.花瓷 6.影青瓷 7.青花瓷。最早出现的是彩陶。,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一、原始的彩陶,二、青铜纹饰,中国青铜器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各种器物,其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最有价值。 古代青铜器按使用功能分,包括(1)工具

2、;(2)农具;(3)兵器;(4)饮食器;(5)酒器;(6)梳妆用具(如铜镜);(7)车马器(即车上用的和饰品如铜铃);(8)玺印;(9)乐器(如编钟),司母戊方鼎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司母戊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肯铜器,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该方鼎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图案以贵族狞猎、宴乐的礼仪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三角纹为界带,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图、下层为水 陆攻战图。,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铜,第二节 中国古代 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中国建筑艺术起源于五千至七千万年前。据1986年8 月6日光明日报和7日的人民

3、日报报道:甘肃秦安清理出原始房屋240座,灰坑342个,墓葬79个,窑址38个,出土各类文件八千余件。 从远古到清代,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即宫殿,陵墓,寺庙,园林。此外,城池、塔刹、故居、长城、桥梁、亭台、楼阁等也属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体。,一、建筑,古代称高大的房屋为殿。不过依现在的解释,宫殿以帝王的皇宫为代表。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存的宫殿现状来看,宫殿在秦汉时期以后以成为建筑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如秦时的阿房宫、北京的故宫、西汉的未央宫等都是中国古宫殿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宫殿的特点是高、大、深、庄。,(一)宫殿,阿房宫遗址,故宫(视频),西汉未央宫遗址,秦陵在陕西临潼县东鲡山北边

4、,建成于公元前210年。这个陵的主体尚未打开。经调查发现冢高76米,周长两千米。陵内有内外两城,有十个城门,内外城四周都有角楼。,(二)陵墓,汉陵在陕西咸阳北部,有十一个西汉帝王陵墓。最著名的是长陵(刘邦陵)和茂陵(刘彻墓)。,汉高祖刘邦的陵墓-长陵,汉武大帝刘彻陵墓-茂陵,唐陵在陕西关中其三大特点是:封土为陵,神道偏东;因山构成。,武则天墓,唐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宋陵北宋陵集中在河南巩县境内。南宋六陵都在绍兴城南。宋陵的特点是地点集中,石象较多,但规模不如唐陵大。,明陵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紫金山下(孝陵),其他十三位帝王皆葬于北京昌平县,就是众所周知的明十三陵。明十三陵集中埋葬了明代主要帝王

5、,陵寝据地形布置,整个陵区有中心,以长陵为中心,长陵中轴线也是十三陵的中轴线结合山陵平原,依山就势,整体是经过非常周到的考虑的。,南京明孝陵,明十三陵石像生,明十三陵,清代帝王陵墓分为东陵和西陵。清东陵在河北遵化县,其中有五位帝王的陵墓: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清西陵在河北易县的永宁山下,其中有光绪、道光、嘉庆、雍正。,东陵,西陵,(三)寺庙,河南洛阳的白马寺,福建莆田的三清殿,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是人造景物与自然景物相交替,组成有韵律的景观;二是追求明朗、华丽、优雅的气氛,能满足人们欣赏大自然的情趣。,(四)园林,晋“金谷园”旧址,隋代“西苑”旧址,唐华清池,圆明园,雕塑包括雕刻和雕

6、像。在金属、木料、石料、玉器上刻出的形象叫雕刻;用粘土之类软材料造成的形象叫雕塑。中国的雕塑与西方的雕塑有所不同,从造型上来看,西方雕塑从古希腊以来都是以人体为造型,中国的雕塑决不限于人体,更多的是动物、植物和著名人物。从地位上看,西方雕塑有独立的地位,而中国古代的雕塑基本上是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筑群中的陪衬,或是器血上的装饰。,二、雕塑,中国雕塑的悠久历史可以追述到原始彩陶,陶猪就是粘土捏成了猪的形状,然后烧成陶器。夏商、西周时期把青铜器铸成龙的形状,凤的形状,鹤的形状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做“塑”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俑陶俑,则是古代塑像的代表作。如秦始皇兵马俑,有人物塑像,马塑像,还有铜铸的

7、兵马战车。俑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雕塑,是代替活人活马殉葬的雕塑。 我国古代的俑,一般是用木头,石头雕塑而成,或者用软泥塑出来,然后烧成陶俑,也有用金、银、铜、铅等金属铸成的。俑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除俑以外,遍布各地名胜古迹的石像、宗教造像以及小型民间雕塑品也是中国古典雕塑的精华。,三、 书法 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最具中国独特性。世界上, 只有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书法成为一门举足轻重 的艺术。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象征了人之美和宇 宙之美。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在汉末魏晋出现的。出现了以 书法为纯艺术的书法家,如蔡邕(骨气洞达)、张芝 (血脉不断)、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

8、同) 等。 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五 类,每一类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 家是王羲之、颜真卿、张旭。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代 表作兰亭集序。颜真卿楷书天下第一,代表作颜 勤礼碑。张旭是草书之圣,代表作古诗四帖。 中国书法由中国文字、书写工具和文化思想而形成 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四、绘画 彩陶和青铜纹饰确定了中国绘画整体着眼、以线为主、 平面构图的基本原则。 魏晋六朝是中国绘画的形成期。中国古代绘画大体上可分 为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和民间绘画五 类。 中国绘画无论哪种类型都显示出共同的美学原则。 1、散点透视的“游目”。 2、以大观小。 3、

9、遗貌取神。 4、游目式的笔、色、墨。,五、音乐 古代文献中对尧舜古乐的记载,说明中国音乐起 源甚早。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音乐形成了和其他文化不同的独特体系。 中国既创立了七音阶体系,也创立了五音阶体系。 中国音乐未能经自己为中心独立发展,而是依附于文化的各领域以 游散的方式发挥了多种功能。按其功能中国音乐可分为: 一、仪式音乐,其特点是音域不宽,节奏缓慢,肃穆庄重。 二、宫廷舞乐,主要服务于舞蹈,在舞蹈的推动下发展。 三、声乐,符合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 四、独奏器乐,摆脱了舞蹈、仪式、文学的影响而具有独立的文化意义。 五、民乐,以吹奏打击乐为主,热闹喧哗。 中国音乐的特色:1、旋律为主;2、理

10、性精神;3、节奏宣泄。,六、戏曲 中国戏曲,其涓涓细流从原始仪式,汉代百戏,唐代参军 戏,宋金诸宫调,到元杂剧始蔚为大观。元代,杂剧成为一种 主要的文艺形式,产生了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优秀作品。明清 戏曲高潮迭起,各种声腔兴起,清代形成五大声腔系统,清 末,民间的地方戏兴盛。 作为中国古代戏曲最优秀的代表是昆曲和京剧。 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到明清,小说和戏曲占据了中心地 位,小说典型地代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市民趣味,戏曲则 代表了对整个古代艺术的总结。戏曲以其本身的综合性质把 各门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精致化了。 戏曲是古代各类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的一个最主要的特 点就是,整个中国艺术的原则在这里得到

11、了一种形式美的定 型,用理论术语表达就是,程式化和虚拟化。,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准则。 所谓气韵生动,就是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再现生活、反映生活时,要有生气,有风韵,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 所谓虚实相生,就是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反映生活时,首先必须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实在形象,但艺术不必把客观事物的形象全部表现出来。,一、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气韵、虚实,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现在我们从美学角度来给中国古代艺术分类,大致可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所谓阳刚之美,就是壮美,其特点是强大、外表不光滑,显得伟大、雄伟

12、、壮丽、威武、坚强。 所谓阴柔之美,就是秀美。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或美丽。 中国古代艺术所体现出来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有其历史根源,那就是阳刚之美受儒家思想影响,阴柔之美受道家思想影响。,二、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包括人与人相和,人与社会相和,人与宇宙相和(天人和一),“和”的精神贯穿了整个中国社会文化之中,在古人眼里,“和”被视为诸多对立因素的统一,它既是对象本身属性的和谐,又是主客观关系的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总体特点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艺术家用“和”的基本精神来感受生活,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和”。 “中和”可视为“天、人、文”三者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与协调的系统。 西方艺术家却常常如何表现人类如何战胜自己、征服自然。,三、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