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一轮复习《辛亥革命》精品课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357273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一轮复习《辛亥革命》精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一轮复习《辛亥革命》精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一轮复习《辛亥革命》精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一轮复习《辛亥革命》精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一轮复习《辛亥革命》精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一轮复习《辛亥革命》精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一轮复习《辛亥革命》精品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昨天 今天 明天,辛亥革命之昨天篇,1911年的辛亥革命(基础梳理),例.20世纪初,有人预测“清王朝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有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 A. B. C. D.,学法指导1:如何审题 题干:时间、限制条件(有效信息)、求答项。 选项:根据限制条件对号入座,充分运用排除法。,典型例题,酝酿共和辛亥革命的背景,重点突破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学法指导2:唯物史观

2、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请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的变化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材料中“中国之情势”的含义具体指的是什么?,重点突破二,走向共和民国约法,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史料史论:指出孙中山“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表现,1912年孙中山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临时约法但并不照搬美国,为防止专制实行责任内阁。,具有民主共和性质,是一个革命的政府,但是名义上的。,比较提升,美国政体示意图,中华民国政体示意图

3、,(1)两国政体有何共同点?它们的本质一致吗?为什么?,同:都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一致:都规定了主权在民,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美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民国名存实亡,未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2)两国政体对本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各抒己见,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中,中国的两座城市武昌和南京为成为“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城市”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你选择支持哪一城市?请阐述理由。,武昌,PK,南京,史由证来:请举证!,小辩论,解读临时约法,第1章 中

4、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2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 第3、4章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5章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员选举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人员4/5以上之出席,出席人员3/4可决弹劾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1.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针对什么?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2.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3.第3、4、5章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原则?

5、4.据此谈谈你对这部宪法的认识。(提示:分析宪法的性质、意义和局限性),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权力制约,限制袁世凯独裁,制约与平衡,知识梳理 临时约法的评价(见预习案) 积极意义: 1、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2、否定了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顺应世界潮流、推动政治民主化。 局限性: 约法没有起到制约袁世凯独裁的作用,成为一纸空文,重点突破三,回味共和功绩与局限,辛亥回眸:镜头一,材料1 皇帝倒了,权力转了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材料2 企业多了,规模大

6、了 19121919年,中国新建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较以前约增加1倍,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材料3 复辟难了 1915年,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袁世凯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材料4 辫子剪了,小脚松了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 “大人” “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等。 1912年民国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社会生活移风易俗,辛亥回眸:镜头二,片断一: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

7、访那历来也不相识的假洋鬼子他们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片断二: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片断三: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我读阿Q正传,辛亥革命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知识梳理,辛亥革命的评价(见预习案),性质: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20世纪中国历史第一次巨变”) 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 国并颁布临时约法。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

8、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思想、社会生活变化 局限:(不彻底)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夺取,民主共和政体名存实亡 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双半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学法指导3:对于影响或评价类,可从四种角度进行分析: A、社会角度: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 B、时间范畴:对当时和后世 C、区域范围:对本地和世界 D、辩证角度:积极和消极(一分为二),这样的声音,【声音一】辛亥革命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了” 【声音二】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声音三】孙中山的退位是“一个历史的错误”吗 【声音四】有人评价辛亥革命是“有花无果恨悠悠”,史学争鸣,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乙、丙

9、三同学研究了下列图片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 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国务会议 袁世凯天坛祭天,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丙: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在当时,民主梦想的破灭是必然的。,甲: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根据图片的研究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10、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2)就丙的说法,谈谈你的认识。,知识体系,辛亥革命,酝酿共和,外 部:列强侵略加剧,共和余响,走向共和,内 部:清政府腐朽统治,(背景),(过程),构想共和:兴中会 同盟会,浴血共和:广州起义 武昌起义,初创共和:民国建立 终结帝制,共和受创:袁世凯窃取果实,共和余响:辛亥革命的影响,(影响),辛亥革命之今天篇,多视角看辛亥革命(知识拓展),“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 章开沅,视角一 从高考的视角看辛亥革命,命题预测高考之热点,(2011天津)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

11、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 18981900年 B 19011911年 C 19121927年 D 19281937年,考查点:辛亥革命的多元化影响方法: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回归教材,视角二 从海峡两岸关系看辛亥革命,新闻链接: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关于建议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声音不绝于耳。2011年1月1日,马英九在台湾中华民国100年纪念典礼上发表“振兴中华”的贺词。10月9日,胡锦涛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指出: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支持者。由此可见两岸同胞在内心深处都被这一具有深刻意义和深远影

12、响的革命所散发出的伟大精神所感染。中国台湾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现实意义:促进两岸友好往来交流,有利祖国统一,视角三 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革命史观: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考)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彻底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学法指导4】 分析一场革命的性质,应该从

13、领导阶级、革命任务、历史意义去分析。,视角四 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服饰是时代的外衣。”从宋氏家族合影(1917年)中,你能看出当时服饰的特点是 A.彰显个性 B.政治色彩强烈 C.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D.继承传统,从宋美龄的服装上,可以看出“个性”; 从宋母的服装上也可以看出“传统”。,社会史观:“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角度认识历史。,视角五 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文明史观: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文明进程。,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了一个“辛亥革命”的网页,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风云人物”、“理论学习”、“悲剧重演”等四个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链接,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14、A.三民主义 B.文明演进 C.熊秉坤 D.辛丑条约,视角六 从近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近代化史观: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表现为,近代化史观,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移风易俗,西化,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的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观念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

15、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4分)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1分) (3)你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4分),直击高考,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参照巩固案),(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中华民国,颁布约法;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2)材料一 肯定了民国为中国社会带来的重大变化。材料二 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不同原因: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3) 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在双半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材料题解析方法: 第一步,审问题。 1、答案来源(譬如根据材料或根据所学知识) 2、限定条件,确定答题角度和范围 3、求答项和分值 第二步,分析材料。 1、根据设问找材料中有效信息(关键词、句) 2、将材料进行划分层次。(特别注意分号和省略号) 3、联系所学,并于材料嫁接 第三步,组织答案。 1、针对化 2、要点化 3、序号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