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春望》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7351328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春望》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春望》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春望》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春望》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春望》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春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春望》(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说的是谁呢?是杜甫。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他的诗,感受一下他的情怀。,诗,春 望,24,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重点),(难点),来自点拨,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

2、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 别”。有杜工部集传世。,来自点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州(今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部分来自点拨,溅( ) 抵( ) 搔( ),jin,so,d,部分来自点拨,hn( )欲 不shng( ) zn( ),胜,簪,浑,导思1.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爱国之情的?,爱国之情,关键词: 人生追求,爱国,导思2:最能体现诗人心情的句子是哪句?,抒情,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春望课文朗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依旧,春天京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感伤时事看见花开就想落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文:,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深:茂盛,茂密。 感时:感伤时局。 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惊动。,注释:,翻译课文,原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搔:抓,挠。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胜:能承受。,注释:,战争长时间不息一连持续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过万两黄金那么难得。愁

4、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译文:,部分来自点拨,1. 首联有什么作用?【答案】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无限悲痛。,部分来自点拨,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案】赏析时注意先采用意译法翻译诗句。此联通过花与鸟这两种事物,来进一步渲染诗人的“感时”与“恨别”之情。花、鸟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 物,但诗人现在观花反落泪,闻鸟鸣反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更突出了诗人感时伤时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深沉。,2.,部分来自点拨,3.颈联中的“连三月”“抵万金”该怎样理解?【答案】 “连三月” 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的珍贵 ,写出

5、了诗人因消息隔绝,久盼家人消息却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部分来自点拨,4.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答案】深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情怀。,部分来自点拨,【答案】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思家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的景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 得,足见思家之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正

6、是诗人忧国思家情感的表现。,1.【难点探究】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思家情怀是怎样体现的?,部分来自点拨,【答案】 (1)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2)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3)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4)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2.【难点探究】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后四句:思家悲己(烽火连绵,家书难至),前四句:忧国伤时(国都沦陷,城空人稀),春 望,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长安令人黯然神伤的萧条零落景象,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感 情,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家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春望:情景交融。 首联写春望所见

7、,虽然山河依旧,但国都沦陷、城 池残破、草木丛生,令人顿生伤感。颔联写见花而泪落,听鸟鸣而心惊,缘于感时、恨别,将满腔情感倾注于外物,情景交融。,杜甫诗歌名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业2:完成典中点上的习题,温馨提示:以上作业的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春 望,唐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

8、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唐 杜甫,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9、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溅( ) 抵( ) 搔( ) 浑( ) 胜( ) 簪( ),jin,溅落,d,值,so,挠,zn,shng,能够承受,一种束发的首饰,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简直,hn,释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京城虽然沦陷了,但山河依旧在,长安城春意盎然,草木仍然茂盛如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事,看着繁华春花,也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纵使听见春鸟鸣叫,也令人心里懦懦不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接连三月不熄,此时一封家书就可抵上万金啊! _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头上的白发严重脱落,

10、简直就要插不上玉簪了。,【诗歌注释】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身在异乡音讯难得,家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讲授新课,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

11、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诗歌主旨: 国都残破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挂念,这首诗能反映当时的民心,使读者有更深的体会。

12、,雁门太守行,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昌谷人。字 ,世称李长吉、鬼才, 有 称等,与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 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诗鬼 ”,长吉,浪漫主义,李白、李商隐,二、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

13、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想要把城墙摧垮。极力渲染了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

14、浓艳得如紫色。,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半卷红旗”的作用。,“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试具体分析用哪个更好。 不能。“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联,表现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音低回沉重。“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而“

15、起”字更具有动态,鼓面不起,声音就沉重低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壮志。,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时值青年的诗人已经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壮志。,首联 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 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 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 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半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主题:这首诗描写并歌颂了守城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可以说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