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一课.ppt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336715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第一课.ppt(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粮食:白面、大米、黄豆、黄米、小米、,五谷:麦、 稻、 豆、 黍、 稷,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黄河流域粟(小米) 、麦 长江流域水稻(大米)“五谷”稻黍稷麦豆,农业的始祖神农氏,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农耕经济),稻,黍,粟,稷,麦,豆.,种植业为主: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黄河流域粟(小米) 长江流域水稻(大米)“五谷”稻黍稷麦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家畜饲养业为辅:,“六畜”:猪、马、牛、羊、鸡、狗,二、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远古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

2、火焚烧,然后再播种,这种耕作方式,也被叫做“火耕”。,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即关注到从种到收的各个环节。,耕作方式:用各种方法处理土壤的表层,云南的刀耕火种,机器犁,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铁锄,骨耜,石斧,名称,所处 时代,现代,古代,远古,耕作 方式,刀耕火种,机械化耕作,铁犁牛耕,石器锄耕,一两年,两三年,连续耕作,生产工具的发展:,石、木、骨;,铁制农具:斧、铲、耒、耜、镰、耙、锄等,青铜工具,牛耕,牛耕图, 左图为 打制石器。 右图为 磨制石器。,骨 耜,铁制农具,曲辕犁复原图,直辕和曲辕受

3、力比较,这种牛耕方式 俗称“二牛抬杠”, 也即文献中所说的 “耦犁”。,翻车,筒车,现 代 筒 车,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工程在安丰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附近,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当时这里是楚国的北疆的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好坏,对当地的军需民用关系极大。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

4、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芍陂,都江堰,宝瓶口,郑国渠遗址,坎儿井,徐光启(1562 1633),明代中国近代 科学的先驱者、明朝 大学士。,徐光启编著的大 型综合性农书。,生产技术的进步,曲辕犁,翻车,筒车,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水利技术,农学知识理论技术,水利工程,农学著作,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之二:,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简单协作,男耕女织,商周时期,春秋以来,自耕农,小农经济,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5、。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白居易,小农经济的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分散,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1、小农经济的特征:,2、小农经济形成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3、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4、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之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犁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