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2、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36691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2、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2、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2、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2、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2、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2、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2、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必修1(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考纲导读,第1、2、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渗透作用的原理,半透膜,浓度差,(1)渗透作用的产生条件具有_。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_。(2)渗透作用的实质:单位时间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_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导致蔗糖溶液,液面_。,多于,升高,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半透膜,大于,质壁分离,(续表),渗透作用,质壁分离复原,渗透作用,大分子,选择透过性膜,3.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_则不能通过。说明细胞膜和其

2、他生物膜都是_。,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脂质,脂质,蛋白质,两,(续表),流动性,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结构模型,糖蛋白,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2)结构特点特点:具有一定的_。原因:组成膜的_和_大都是运动,的。,流动性,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1)糖被只分布在细胞膜外表面,是否跨越这个界限,是判,断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标志。,(2)除细胞膜外,其他生物膜的内、外两侧均没有糖被。,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高浓度 低浓度,细胞外 细胞内,浓度差,能量(ATP),需要,不需要,(续表),判断正误1判断有关细胞吸水和失水叙述的正误:,(1)细胞膜对膜两侧水和离

3、子的进出具有选择性。(2)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组成。(,),(3)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一定会发,生质壁分离。(,),(4)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是死细胞。(,),(5)在渗透作用中,当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子,),不再通过半透膜。(答案:,2判断下列有关物质运输说法的正误:(1)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不同矿质离子的速率都相,同。(,),(2) 植物主动运输矿质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3)低温不影响矿质离子的吸收速率。(,),(4)血浆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属于自由扩散。,(,),),(5)氢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液泡内。(答案

4、:,考点一,渗透系统的组成及原理分析,考点梳理1渗透系统的组成条件,(续表),(1)两侧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的一侧渗透压高,小的一,侧渗透压低,水分子由低浓度一侧高浓度一侧。,(2)两侧溶液中的溶质是否能通过半透膜,若不能,则只是高浓度一侧液面升高;若能,则先是高浓度一侧液面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升高,最后两侧液面相平。,(3)在达到渗透平衡时,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2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高考探究,考向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典例1(2015 年海南卷)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

5、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解析根据题干分析,生理状态相同的叶片的细胞液浓度是相同的,甲浓度细胞液浓度,乙浓度细胞液浓度,丙浓度细胞液浓度,则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A 错误;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细胞液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B

6、错误;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C 错误;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渗透作用引起的,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D 正确。,答案D,(1)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的,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多。,(2)实验中观察指标为漏斗内液面变化,不能用烧杯液面变,化作描述指标,因现象不明显。,(3)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实质是指渗透压。,(4)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绝对相等。,考向2 渗透作用原理的应用典例2(2014 年新课标卷)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 相同的细条,分为 a

7、、b、c、d、e 和 f 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 取上述 6 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 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下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molL1之间,A实验后,a 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 b 组的高B浸泡导致 f 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 b 组的,Ca 组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 ATP 大于 b,组,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 0.40.5,解析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比值为 1 时,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比值小于 1 表明细胞吸水,且比值越小花冠吸水越多;比值大于 1 表明细胞失水,且比值越大,

8、花冠失水越多。据图可推知 a 组吸水多于 b 组,因此实验后 a 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低于 b 组;f 组比值大于 b 组,因此失水量大于 b 组;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由 c 组吸水,d组失水可知细条细胞液浓度介于 0.40.5 molL1 之间。,答案D,考向预测1(2017 年新课标卷)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 A 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4 h 内物质 A 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B01 h 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C23 h 内物质 A 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

9、胞液的渗透压D01 h 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解析:由图可知,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下降后上升,所以该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复原。自动复原的原因是物质A 能进入细胞,A 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体的收缩比整个细胞的收缩要快,B 错误;23 h 内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物质 A 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 正确;01 h 内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D 错误。,答案:C,2(2017 年陕西长安质检)如图表示一个中间隔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水槽,两侧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然后在半透膜两侧加入

10、等质量的麦芽糖,酶,在加入麦芽糖酶前后 a、b 两侧液面的变化是(,),A加酶前 a 侧液面上升,加酶后 b 侧液面上升并高于 a侧液面B加酶前 a 侧液面上升,加酶后 b 侧液面上升并等于 a侧液面,C加酶前后 a、b 两侧液面不变,D加酶前 a、b 两侧液面不变,加酶后 b 侧液面上升并高,于 a 侧液面,解析: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渗透压相等,即加酶前 a、b 两侧液面不变;但加入麦芽糖酶后,麦芽糖分解,使得 b 侧溶液的渗透压增大,水分由 a 侧向 b 侧转移,b 侧液面上升并高于 a 侧。,答案:D,3下列各项中不

11、可以通过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加以鉴定的,有(,)A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B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递减C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D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伸缩性大小,解析:死亡的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丧失了选择透过性,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A 正确;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原理是渗透作用,而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性是通过吸胀吸水实现的,因此无法通过质壁分离实验鉴定其亲水性,B错误;质壁分离利用的是渗透作用原理,因此能够证明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C 正确;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以证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伸缩性大,D 正确。,答案:B,4在一个新鲜萝卜中挖一凹槽,在凹槽中加入浓盐水,一 段时间后,萝卜

12、变软,凹槽中水分增多。下列图示的实验与此,),BD,实验原理差异最大的是(AC答案:B,5下图 A 为两个渗透装置,溶液 a、b 为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且 a 溶液浓度b 溶液浓度,c 为清水,图 B 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表皮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A图 A 中装置 2 的液面一段时间后会高于装置 1 的液面B图 B 中的相当于图 A 中的C若图 B 所示为某农作物根毛细胞,此时应及时灌溉D图 B 中的与图 A 中的通透性不同,解析:根据题干“a 溶液浓度b 溶液浓度,c 为清水”可推断一段时间后装置 2 的液面高于装置 1 的液面;图 B 细胞中含有大液泡,因此可以构成渗

13、透系统,其中原生质层相当于图A 中的半透膜,图 B 中为细胞膜,为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即共同构成原生质层;若图 B 所示为某农作物根毛细胞,图中细胞失水而发生了质壁分离,应及时灌溉;图B 中的具有选择透过性,图 A 中的没有选择透过性,只要微粒大小小于膜上的孔径均可以通过。,答案:B,考点二,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考点梳理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解,2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 (1)物质浓度,(2)氧气浓度,(3)温度: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因而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4)载体3不同因素对主动运输的影响不同(1)内因遗传因素,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判断,(1)根据分子大小

14、与是否需要能量、载体蛋白,(2)根据运输方向: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物或细胞培养液对某一物质吸收是否改,生物或细胞培养液对物质吸收速率是否改,探究物质跨膜方式的实验设计(1)探究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呼吸抑制剂,变,若改变为主动运输,没有改变为被动运输。,(2)探究是自由扩散还是协助扩散,蛋白抑制剂 ( 或蛋白酶),变,若改变为协助扩散,不改变为自由扩散。,高考探究,考向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典例3(2016 年江苏卷)下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载体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B载体具有 ATP 酶活性C载体和转运方式不同D载体转运溶质分

15、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解析由图可知载体逆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A 正确;载体顺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不消耗 ATP,不具有 ATP 酶活性,B 错误;载体和转运方式不同,前者是主动运输,后者是协助扩散,C 正确;协助扩散有载体协助,自由扩散没有,前者快,D 正确。,答案B,考向2,影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因素,典例4(2015 年新课标卷)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 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同样温度条件下,空气环境中离子相对吸收量大,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根对离子的吸收,A 正确。同样的空气,不同温度条件下离子的相对吸收量不同,说明温度变化影响根对离子的吸收,B 错误。同样的温度条件下,氮气环境中根对离子的相对吸收量少,说明根对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ATP),且氮气环境中不利于根对该离子的吸收,C、D 错误。,答案A,考向预测6(2016 年河南郑州二模)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