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单元知识归纳: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29273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单元知识归纳: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单元知识归纳: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单元知识归纳: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单元知识归纳: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单元知识归纳: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单元知识归纳: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单元知识归纳: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阶段1618 世纪18 世纪末20 世纪 20 年代20 世纪 3070 年代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实践措施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资本家自由经营,消除关税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兴衰原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消除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有利于

2、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影响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加紧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紧对商品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的争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发展1历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体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

3、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4、、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2变革的原因(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变革的根本原因。(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的需要。(3)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三、20 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名称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

5、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作用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同(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

6、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启示(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四、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历程时间推动原因主要表现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5、16 世纪之交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商品输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二战后初期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布雷顿森林体

7、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0 世纪 90 年代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世贸组织;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大增;市场经济体制五、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 20 世纪 70 年代(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2)原因:通过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2第二阶段:20 世纪 70 年

8、代到 80 年代后期(1)概括: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2)原因: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3第三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编写缘由 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直是高考长效热点问

9、题。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值得关注的高考命题视角。围绕这些高频考点进行查缺补遗,让学生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应试能力。一、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1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适用时代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海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2世界资本主义三次严重的经济危机(1)1825 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说明

10、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2)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从美国迅速波及全世界,这反映 1857 年,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客观上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已非常紧密。(3)1973 年,资本主义世界因石油危机百次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胀”状态。3运用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阶级矛盾,探索出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社会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3)

11、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也说明了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4 “经济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西方国家干预经济,制定“经济计划” ,是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苏联“计划经济”则是采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对经济的管理深入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管得过死、过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2、的发展过程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经济”(1)“新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它包括三个要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2)“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快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然性(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由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当时苏俄国内的实际情况决定的。(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战胜国

13、内外敌人功不可没,但战后继续推行,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了从根本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要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要有利于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2苏联(俄)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十月革命后,苏联(俄)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这三大措施在农业方面产生了不同影响。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减轻了农民负担,

14、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只是一个短暂的措施。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过度牺牲农民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集体化也没有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从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

15、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保证农、轻、重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必须坚定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但不能急于求成。(5)必须严格区分人民群众正当的民主要求与的区别,对极端民族主义、决不能手软。(6)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以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与方法。但也要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7)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4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

16、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击退国内外敌人提供了政策支持;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政治上必须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