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材交流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7322993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152 大小:4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教材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生活与哲学教材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生活与哲学教材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生活与哲学教材交流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生活与哲学教材交流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教材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教材交流(1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教材交流,楚 瀚,交流导航-,宏观上如何把握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微观上如何理解生活与哲学的逻辑结构及教学操作;,第一:宏观上如何把握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一、课程性质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概括地说:这一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例如:通过教学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初步了解。,这门课程讲的不是一般的哲学,不能把它讲成哲学概论,也不能用其他哲学派别来

2、冲击和淡化这门课的主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门课程的主题和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也不能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生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现实力量。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所未有的科学真理性和指导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比如说对“哲学是怎样起源的”这一个哲学话题的探讨。,教材把这一问题放在“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中。通过对案例、情境和问题的思考,引出结论: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和在实践中对世界的思考。只要是正常的人,就有生活和实践,就会思考,因而就会不

3、自觉地与哲学发生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教材在“专家点评”栏目中,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供给了学生。这师徒二人认为哲学起源于“惊讶”、“惊异”、“迷惑”,这对不对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谁更高明呢?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惊讶”、“惊异”、“迷惑”等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怎样产生的?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可见,柏拉图师徒对哲学起源问题的追问停留在了半路上,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问题追到了根子上。,2二、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知识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力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4、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与哲学教材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特点,1。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这一

5、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和时代发展的关系。为什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每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都要体现时代要求,都要贴近时代,都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哲学尤其应该如此。这是由哲学自身的性质和学科特点决定的。,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应该体现时代的精神,解决时代的课题和任务。离开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哲学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任务和要求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会

6、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观点和理论。这些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的“心理”、“观点”、“知识”和“理论”就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关系。,政治课(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尴尬: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一种现象:一些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哲学产生于人

7、们对生活、实践所提出的问题的追问和反思,因此,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是教材编写过程中致力探求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它的研究对象是我们周围的客观世界,首先是我们的社会实际生活。因此,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哲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课堂教学就会丧失生命力。,哲学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哲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甚至敷衍了事。实际生活,即社会生活,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包括现实的和历史的,中国的和外国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丰富

8、内容。 善于选取典型的生活素材。当我们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哲学从生活的海洋中选取素材时,取舍的标准不是空间上的远近或时间上的古今,而是是否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密切相关。某一思想或事件,尽管在时空上离我们很远,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典型的意义,对于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能力、素质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系重大,就属于我们应当选取的范围。相反,某些事情尽管发生在今天,出现在我们身边,但不具有典型意义,对于正确认识世界影响甚微,就不在我们选取的范围内。,让“理论之树常青 ”,生活与哲学课程追求:始终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理论

9、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图实现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理论呈现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3。贴近学生。致力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贴近学生,让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的魅力伴随学生成长、伴学生一生。 贴近学生,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识发展规律,把对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用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写进教材。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0、的培养,利于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4。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把知识的传授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础的奠定,同课程设计的开放性、实践性是紧密联系的。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我们在课程设计上特别注意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关于正确理解和运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

11、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两点(不应走进误区):,其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前提(不能淡化知识的积累)。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思考呢?掌握知识是学生进行正确思考和形成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教材决不是不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改革创新知识的传授方式。更注重知识传授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而已。,这种知识的传授方式其特点是: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呈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它的着眼点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不是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

12、通过提供的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到,教材中所讲的那些原理是经过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这样这些原理才能进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化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血液,流淌在他们的体内。,其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仍需教师科学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兼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习观)。,新教材倡导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实现课

13、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材的编写首先把眼光放到学生身上,致力于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坚持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出发点,认为学生凭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应该把教材理解为实施课程标准、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手段。,5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关于课程评价问题,我们要把握:,第一、评价内容(评什么?): -更全面(多维),既考评学生掌握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加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状况的考查。

14、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现。 知识目标: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也包括应用性知识与操作规范。注重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注意课标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内容目标的陈述,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在不同意义上表达了对相关知识评价的不同要求。 能力目标:包括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理论观点和原理的运用能力,动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根据学生在活动准备、开始、发展、总结、结束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其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趋向。主要根据参与课程实施中进行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对当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

15、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 强调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的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第二、评价主体(谁来评?) -更多元,教师(同事、领导)、学生(同学)、家长、社会人士均可成为评价主体,以自我为主。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评价,如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各自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以培养其自我评价意识,发展其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和教师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第三、评价方式(如何评?): -更多样,坚持肯定性: -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用发展的眼光、从积极的方面给予评价

16、。 注重过程性: -要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和全面。要重视平时表现(课堂表现、课外表现,回答问题、作业完成)考试成绩。不能只看结果,而应关注其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指引他看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方向。同样是60分:有人是7060;有人5060。 方式灵活性: -结业和升学考试(知识的理解、运用、综合),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 手段科学性; 把定性和定量结合。,第四、评价目的(怎么样?): -发展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我。不能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高考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部素质,不一定能反映全体学生的真实成绩;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四、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