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基础知识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318079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彩的基础知识_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色彩的基础知识_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色彩的基础知识_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色彩的基础知识_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色彩的基础知识_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色彩的基础知识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彩的基础知识_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美术 食艺族,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的经验与表现,色彩的产生,色彩的物理性,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调配,物体的基本色彩,色彩的协调,色彩的对比,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色彩印象 的理论,色彩表现的理论,第一章 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画是运用颜色来描绘世间万物的,色彩的描绘过程也是对事物认识和表现的过程。正确掌握色彩的基本规律,把握对自然物象色彩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学习色彩的关键。因此,学习色彩画必须研究和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用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在没有光照的状态下,我们看不到周边物象的形态和色彩。而在同一种光线的条件下,我们会看到同一种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这是由于

2、物象的表面具有不同的吸光、反射光的能力,反射光不同,眼睛所看的色彩也不同。因此,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视知觉。由此可见,色彩需要通过光、眼、神经系统等才能看到色彩。 光进入视觉通过以下三种形式: 1、光源光 光源光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光,一种是人造光。无论自然光还是人造光都可以直接进入视觉,如太阳光、月光、灯光、烛光等。 2、透射光 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透射光的颜色和亮度取决于透射光穿过被透射物体之后所达到的光透射率及波长特征。 3、反射光 反射光是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于该物

3、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一、色彩的产生,1676年,艾萨克牛顿用三棱镜将白色太阳光分离成色彩光谱。这张光谱包含除紫红色外的所有色相,这就是连续的色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如果将这个图像用聚光透镜加以聚合,这些色彩的汇集就会重新变成白色。相互混合后变成白光的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 如果我们从棱镜光谱中将一种色相,比如说绿色分离出来,而且用透镜将剩下的红、橙、蓝、紫几种色彩聚合起来,获得的调合色是红色,那么它就是绿色的补色。 每一种光谱色相是所有其他光谱色相混合获得的色的补色。色彩产生于光波,光波是一种特殊的电磁能。人眼能看到的光波长度在380至780毫微米之间。 了解上述问题,应

4、考虑到物体色彩的重要问题。例如:我们在一个强光灯前握一只红色和一只绿色的过滤器,将两者放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黑色和暗色。红色滤色器把光谱上除了红色色域以外的所有射线都吸收了,而绿色滤色器则吸收了除绿色以外的所有射线,这样就没有色彩留下来,所以效果是黑的。由吸收作用所产生的色彩通常称为应减色。 客观物体的色彩主要是这种性质的应减色。一只红色的器皿看上去是红色的,因为它吸收了光的其他所有色彩,而仅仅反映了红色。物体本身没有色彩,光产生色彩。,二、色彩的物理性,2、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的程度。明度在色彩的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和纯度

5、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变化,明暗关系就同时出现,但对不同明度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写生时色相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对其明度的差异往往会被忽略。用色彩表现一个物体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明暗关系,就不能使色彩同形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明度关系是色彩的骨骼,是色彩结构的关键(图2)。,图(2),3、纯度 纯度是指色彩的鲜浊程度。我们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有一定程度的鲜亮度。在人的视觉中所能感受到的色彩范围,绝大部分是非高纯度的色,也就是说大量都是含灰色的。有了纯度的变化,才能使色彩显得极为丰富(图3)。 纯度体现了色彩的内向品格。同一个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

6、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现实物象中绝对单纯的色并不多见,因为物象表面的色彩是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初学者在写生中应注意这三者对物象色彩造成的影响,以使画面的色彩统一在特定光色的环境中。,图(3),1、三原色 颜色的种类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红色、蓝色、黄色。这三种颜色是原色。除白色以外其他颜色都可以用这三种颜色调配出来,而原色是调配不出来的(图4)。 原色颜料纯度最高,最为纯净、鲜艳。三原色完全混合成为黑色,实质上也非纯黑,也可以认为是光度极低的深灰色。,图(4),四、色彩的调配,2、间色 间色又称第二次色,是两种颜色混合而成的。 等量原色调配: 红 + 黄 = 橙,见(图5)

7、; 红 + 蓝紫,见(图6); 蓝 + 黄 = 绿,见(图7),图(5) 图(6) 图(7),在调配中如果一种原色多于另一种原色时,就会调出带有倾向的间色,用这种方法会调配出更多的间色。 红3+蓝1红2+ 紫( 红l+青1)红紫; 黄3+蓝l黄2+ 绿( 黄1+ 蓝1)黄绿; 红3+黄1红2+ 橙( 红1+ 黄1)红橙;,3、复色 复色,又称第三次色或再间色(图8) 各种颜色互相调配,可以产生无穷无尽千变万化的色彩。复色的调配可以和间色一样,采用不等量调配的方法,随意改变各色相的调配当量,便会产生丰富多彩的颜色。 (1)、三原色的适当混合:红 + 黄 + 蓝黑浊色。 (2)、原色与黑浊色的混合

8、(等于三原色与一过剩的原色混合)其效果与两种间色的混合相同: 红灰色=黑(橙(黄+红)+ 蓝)+红= 紫(红+蓝)+ 橙(黄+红)=橙紫 由此可见,调配某种倾向性的灰色,可有三种不问的方法:原色黑浊色;三原色原色(过剩);间色间色。,图8,4、十二色相色轮 让我们从黄、红、蓝三色开始,进而做成十二色相色轮。应该用最大可能的准确性来确定原色。可以把它们放置成等边三角形,黄色在顶角,红色在左下角,蓝色在右下角。画出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再画这个圆的内接等边六角形。在等腰三角形的每两邻边之间的空间,各置一种包括两种原色的调合色彩,取得了间色。 现在,在第一个圆的外面以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将两个圆之间

9、的这个轮分成十二个相等的扇形。在这个轮中,将原色和间色重新放置于各自的适当位置上,每两种色彩之间留出一个空白扇形。 在这些空白扇形里,我们接着可以画上第二种色彩,其中每一种都是由一种原色和一种间色调合而成,如下表: 黄 + 橙黄橙; 红 + 橙红橙; 红 + 紫红紫 蓝 + 紫蓝紫; 蓝 + 绿蓝绿; 黄 + 绿黄绿 这样,我们就组成了一个有规律的十二种色相色轮,其中每一种色相都有它毋庸置疑的位置。色彩的顺序是和虹或自然光谱的顺序相同的。这十二种色相匀称地间隔着,互补色彩通过直径各相对应(图9)。,图(9),1、固有色 在正常的光线照射下(自然光),物体所呈现的色彩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色彩,被称

10、为固有色,如白色的墙、红色的砖等。外界条件的变化,会引起物体颜色的改变,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并未改变人们的固有色观念。例如,一张白纸在红灯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红色,这是特定光的结果,而在我们大脑中的概念纸仍然是白色。因此,人们一直认为物体有着自身固有的颜色,即固有色。 固有色在表现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如表面粗糙的物体其反光的强度较弱,但物体的固有色较强(如:棉麻织物);表面光滑的物体其反光的强度较强,但物体的固有色较弱(如玻璃、金属等);距离近的物体固有色清楚;距离远的物体其固有色模糊。 因此,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决定了它对光的正反射与漫反射,决定了它的固有色观感的强弱及各部分明暗对比的程度。所

11、以,根据物体表面光滑与粗糙的程度,准确地描绘出它的固有色观感,是表现物体质感的重要手段。,五、物体的基本色彩,2、光源色 不同颜色的光源会发出不同的光色,照射到物体的受光面时,物体的色相会产生变化,这种色彩被称为光源色。 光源本身的色彩,通常比物体色彩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光度的强弱、距离远近的变化等有所不同。光源色的变化,必然影响物体色彩的变化。不同色相的光源色变化时,对于物体色彩变化的影响能力各有不同。大致是红光最强,白光次之,再次为绿、蓝、青、紫等。即便是同一光源,在不同的情况下其色彩也各不相同,光源色越强,对物体的固有色影响也越强,有时甚至会改变物体的固有色。物体受光部位的色

12、彩,一般是光源色和固有色的间色。 3、环境色 由于光的反射作用,使物体受到环境色彩的影响而改变固有颜色,这种色彩称为环境色。环境色虽然没有光源色那么强烈,却会引起复杂的色彩变化,尤其是物体暗部的色彩变化较为明显。暗部的色彩除了环境色以外,还有与亮部色彩对比产生的补色成分。 三原色中的某一原色或二原色的间色单独存在时,在其附近会出现所缺另外二原色混合的间色,或另一种原色,如红和绿、蓝和橙、黄和紫等,它们都是互为补色的色彩关系。补色是对比色中最强烈的色彩。,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是组成物体色彩的基本元素,初学者应认真进行比较和分析,要整体观察事物的色彩及物象间的色彩变化,尽快掌握色彩变化的规律。在

13、进行色彩写生时,应以物象的固有色为基础,在其受光部分加光源色,背光部分加环境色。这一规律可以作为初级阶段绘画时识别物体色彩变化的方法。 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共同组成了物体的基本色彩,并且由于三者作用的强弱,产生了物体各部分色彩的差异(图10)。,图(10),六、色彩的协调,色与色之间所产生的统一协调关系被称为色彩的协调。色彩的协调是指近似色的组合或明度相似色彩不同的形式组合。画面的色彩统一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1、主色调的协调 以画面占主导地位的色彩为基础,其他的色彩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当我们观察到某一物象色彩的时候,在形成其色彩的一切个别因素之中,弃宾就主,舍繁从简,会使画面的整体色彩

14、更加协调。(图11),图11,2、邻近色、同性色及中差色相的协调 (1)邻近色协调 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的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较弱的色调,如红橙与黄橙、蓝与绿等色彩组成的不同色调,其效果感觉柔和、和谐,但应避免单调、模糊、乏力的感觉。(图12),图12,(2)同性色的协调 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的色调。如红与黄橙组成的色调,其效果较活泼、丰富,但又不失统一、和谐的感觉。 (3)中差色相的协调 色相对比距离90度左右为中性色调 , 如黄与绿组成的色调,其效果较明快,既有力度又不失和谐。 对比和谐是绘画中常常运用的处理色彩的手法。对比会给人强烈刺激的心理感受。对比和协

15、调之间的关系对立又统一,有时强调对比,有时强调协调。强调对比时要注意协调,强调协调时要注意对比。要想处理好色彩间微妙的变化关系,就必须长期实践,吸取各名家的绘画经验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图13)。,图(13),七、色彩的对比,1、明度对比 明度对比即色彩的明与暗、深与浅的对比。黑白是明度对比中的两个极端,在它们中间是由浅到深的“灰”组成的无数色阶。明度对比实际上是色彩中的素描关系。同一色彩位于明度不同的背景上,会感到位于暗底色上的显得较亮,位于亮底色上的显得较暗;这是由于对比所产生的感觉上的不同。 明暗色彩在面积不同的对比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大面积的暗部可以衬托小面积的亮部,反之亦然。但同等面积的

16、明暗色彩对比会产生对立的、不协调的感觉。近的物体明暗对比强、反差大、体感强;远的物体明暗对比弱、反差小、体感弱。邻近的两色明暗反差大,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反之两色明暗反差小,对比模糊,视觉的冲击力弱。(图14),图(14),2、纯度对比 纯度对比是指纯色与浊色弱色之间的对比效果。如纯正的蓝色与经过调配变灰的蓝色进行对比,就会产生鲜艳与不鲜艳的差别。在纯度不同的背景上的同一色彩,人们会感觉到背景纯度低的衬托色彩鲜艳,背景纯度高的衬托色彩灰暗,这都是对比所产生的差异。物象在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下会有亮色和暗色的差别,在描绘时应用大面积的灰色同小面积的纯色,或用大面积的纯色同小面积的灰色作对比,这样就会使色彩表现的灰而不闷,纯而不跳,使画面既沉稳又不失激情。(图15),图(15),3、补色对比 间色和三原色之间互为补色关系,如黄与紫(红加蓝)、蓝与橙(红加黄)、红与绿(黄加蓝)是三对最基本的互补色。由于视觉上的反衬现象,当注视蓝色时周围会有橙色的倾向,当注视红色时周围会有绿色的倾向。当色彩处于对比关系时,相互之间会发挥更好,更醒目的效果(图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