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网店故事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317683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网店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开网店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开网店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开网店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开网店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网店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网店故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被互联网改变的村庄 从收废品到开网店,重塑村庄经济形态 来源:人民日报 “破烂村 天天有人来取经” 2 看着村里的网店和物流,防着农户的塑料加工产业死灰复燃,是东风村会计王万军记挂在 心的两件事。每天,王万军都会开着他那辆私家车在村里转上一圈。三年前,他的座驾还 是一辆摩托车。 2 江苏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村名是“文革”时取的,寓意“东风压倒西风”,不具资源优 势,缺乏特色产业,“路北漏粉丝,路南磨粉面,沿河烧砖瓦,全村收破烂”,是曾经的 写照。 2 卖掉废旧塑料回收加工设备,专职开网店45 岁的刘超说,7 年前的选择,是这半辈子 作出的最明智决定。 当时,刘超正从事废旧塑料加工回收,听说

2、村里有人在网上开店,就让上过大学的弟弟帮 着开了一个。刘超小学文化,开网店之前,连电脑键盘都没摸过,“刚开始跟买家聊天, 我打字都紧张,过了一个月,慢慢也就适应了。” 2 那是 2008 年,刘超在网上开了 4 个月的店,有更多的时间浏览信息,与人交流,意识 到国际金融危机真的要来了,加之网店利润率能达 40%,果断退出废旧塑料加工回收,成 为村里第一个将设备出手的人。果然,此后塑料行情一蹶不振,网店开始在村里星罗棋布。 2 “网络早就有,开网店的没有,村里没人带头开,你个人再精明、再聪明,也不知道开、 不敢开,需要有人把网上开店的窗户纸捅破。”刘超口中捅破“窗户纸”的,就是孙寒。 2 80

3、后孙寒是东风村的“带头大哥”,当过群众演员的他,名片也与村里其他网商不同: 磨砂透明,印有微信公号。 在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读了两年,孙寒选择了退学,在南京当过保安,在上海卖过 黄酒,然后应聘到睢宁县移动公司做客服经理。 2 2006 年 3 月离职,回到东风村的孙寒,花 2000 多元买了台组装电脑。他把手头积攒的 30 张面值 100 元的充值卡,以每张 95 元的价格挂在淘宝网上,“没想到一个晚上就卖光 了。”此后孙寒又代理过小家电、创意家居,生意不温不火,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三四千 元,差的时候也就千把块,他准备打“退堂鼓”。 2 但 2007 年的一次上海之行,改变了一个人、一个村

4、庄的命运。在上海逛街时,孙寒看 到一些别致的简易、拼装木质家具:能不能把这些家具放到网上卖呢?他买了几件样品回 村,然后请木匠、改进设计、加工生产、上网销售,第一个月就销售了十来万元,有的产 品利润率甚至超过 50%。 2 彼时村里既无家具厂,也没快递点。起初街坊邻居还窃窃私语:孙家那小子整天在网 上,跟人嘀嘀咕咕的,不是在干传销吧?但看着镇上来的快递员天天上门取货,渐渐明白 其中一定有钱可赚。 2 住在孙寒家对面的王跃,初二辍学,开过蛋糕店、学过厨师,当时正从事废旧塑料回 收加工,到孙寒家串门,问他怎么捣鼓网店的,“当时就是好奇,试试看,没想到几天赚 了 1000 多元,比回收塑料强多了,最

5、大的感觉就俩字:神奇。” 2 网销、拿货、配送、收款,网店经营流程简单;锯板、封边、钻孔,简易家具生产也 不复杂。一时间,整个东风村热闹起来,网店如雨后春笋。经济实力强的农户,则“前店 后厂”,在院子里办起家具加工厂。 2 自从 8 年前村里开起第一家网店,东风村迅猛“逆袭”,“无中生有”了一个产业、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一跃成为睢宁县名噪一时的“明星村”:1180 户,超过六成触网, 经营 2000 多个网店,交易额突破 10 亿元。“基本天天都有人来咱破烂村取经,去年 各地来了近 300 个团组。”王万军说。 2 东风村近 5000 村民,从来不乏经商的基因。但在进入电商之前,是名副其实的

6、“破烂 村”,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问题,如今已属于被取缔之列,镇政府和村两委严防死守。村里不少网商,由加工回收废 旧塑料转型而来。 2 电子商务给东风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是我们农民掌握了定价权,和买家直接 对接,卖多少自己说了算。”王万军自问自答,“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不再是梦幻,而是 活生生的现实。” 2 从“拿来主义”到“专利风波”,重建乡村商业伦理 2 “不撤诉,就砸你的店” 2 一夜之间,东风村几十家网商,发现网店瘫痪,货品被下架。原来是被投诉专利侵权, 举报者徐松,时间 2012 年 2 月。 2 徐松这么干,是受过刺激的。

7、2 2011 年 9 月,东风村销售最好的一款电视柜遭人投诉,被淘宝客服下架。当时这款电视 柜,东风村一天能销售 40 多万件,仅徐松的店铺,一天就能卖 1 万多件。 2 “因为有个苏州公司抢先申请了这款电视柜的专利,然后再投诉其他店铺侵权。我与这 家公司沟通,人家说得很直接:我卖你就不能卖。”徐松意识到东风村可能面临着产品专 利危机,也嗅出了其中的“商机”。 2 在东风村的网商中,36 岁的徐松被称为“最像老板的老板”,他 11 岁离开东风村,随 父母到外地做生意,卖服装、办酒厂、开酒店、养土鸡。 2 他回东风村办的第一个公司,专门代理网商注册淘宝商城。当时入驻商城一般需要 3 到 6 个月

8、,徐松提出“15 天入驻淘宝商城不是梦”,注册了 80 多个公司,每个成本是 3 万多 元,收取 4 万元代办费,全部转让给村民,通过赚取差价,掘得了一桶金。 2 专利能否成为下一桶金?“如果专利授权给村民使用,每家每年收取一万元使用费, 一年就有几百万轻松入账。”当时徐松准备把东风村正在卖的近千款家具,由上海一家公 司代理,分三批申请专利,花了 30 多万元,批准通过了 200 多件。 2 正当徐松拨打着“如意算盘”的时候,他的楼下已经聚集了几百号人,“不撤诉,就 砸你的店,赶出东风村!”路被人群堵住,物流的车也过不去,派出所、交警都派人维持 秩序。 2 就这样僵持了半个月,徐松说,公司玻璃

9、被砸,还受到了人身安全的威胁,“我看这 事闹得有点大,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后来政府找徐松谈,给他一点补助,把专利 捐出来,大家共享。“事后也没什么补助,结果就是不了了之。” 2 “我好出新,这次苦头吃在出新上。”徐松说,向淘宝投诉,能够显示是谁投诉的,专 利权人写的是我老婆名字,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我干的,“如果换个陌生的名字,恐怕是另 一种结果。” 2 这两年,徐松专注于办厂,每年办一个,每个厂只做一种品牌,“没有大品牌,东风 村就要走下坡路。” 2 “专利风波”虽已过去,但给东风村敲响了警钟。 2 “别人家的孩子,跑到你家里来玩,怎么就能说是你家的呢?”王万军认为也要感谢徐 松,“本村人

10、投诉能找到,外地人上哪儿找?我们太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 村里的淘宝店主文道兵说,对网络创业个体而言,网店最珍惜买家的“好评”,最怕买 家的“差评”,一旦有了“差评”,都会想方设法解决掉,这倒逼着农民增强服务意识、 规矩意识、诚信意识、契约意识。 2 “淘宝有很多交易规则,卖家须遵守,不诚信,就要受惩罚。以前有一个买家,买了我一 件货,当时我实际上没有货了,但我告诉他明天可以看到物流信息。结果,我因为违背 承诺,延迟发货被扣掉 3 分,那时一年要是被扣掉 12 分,网店就被降级。”想起那次交 易失信事件,王万军的儿子王静仍很感慨:“网店没有的东西就是没有,没发货就是没发, 小聪明耍不得”

11、 2 王静认为,“虚拟社区”并不虚,网上交易同样很实,现代市场经济的意识逐步渗入乡 村,这必将对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产生深远影响。 2 从进城务工到返乡创业,重现村庄生机活力 2 “城里人也来给咱打工” 2 东风村的早晨从中午开始。 2 “亲是哪儿的?”“亲觉得多少钱合适?”晚上 8 点见到王静时,他正在家中二楼的 工作室,紧盯电脑与买家聊天,“一口一个亲,刚开始觉得挺别扭,现在都习惯了。” 2 其实,王静晚上的工作刚刚开始。他的网店只聘用了一名客服,上午 9 点上班,下午 6 点半下班。客服走后,王静吃过晚饭,就要接过来,一直看到晚上 12 点。在与王静聊天的 过程中,电脑不时传来淘宝旺旺“叮

12、咚叮咚”的声音,他要赶紧扭过头去招呼。 2 面对盯着网店看的农民,听着密集的“叮咚”声,实在不忍心多耽误他们的时间。对他 们来说,时间就是订单、就是好评、就是交易额 2 以往,东风村常年有 1500 人左右在外务工,王静曾是其中一员,在北京、广东都干过, 打的最后一份工是在南京一家电动工具生产厂做操作工,“我每天上下班要骑车一个半小 时,工作 12 个小时,工资才 2300 元。” 2 2009 年 10 月,王静的小店开张,等了一个月,没卖出一件东西。“我至今清楚记得, 第一件宝贝是被广东韶关人买走的,还给了个好评,那次兴奋得半夜都没睡着,后来 订单越来越多。” 2 不仅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了,

13、一些大学生也回到村里网络创业。董来平毕业于新疆一所 大学,2009 年在家创了一次业,养七彩山鸡,家人始终不理解:“花那么多钱供你上大学, 怎么能养鸡?” 2 受不了世俗的眼光,董来平应聘到山东一家上市公司工作,月薪 6000 多元。看着村里 热火朝天的场景,他还是于 2012 年 4 月辞职回村,开网店卖家具。每天早晨 7 点起床,到 自家家具厂和 3 名工人一起干活,工人下午 5 点下班,自己再加班干到 9 点,回到家里, 接替老婆看网店,直到晚上 11 点半,关机睡觉。“虽然累点,但比在公司上班有劲,挣钱 也多得多,应该早点创业。” 2 王万军当了十几年兽医、在建筑工地打过工、拉过废塑料

14、,“但没挣到钱,现在是 父托子福。”王万军说,这几年,儿子网店成交额都在 100 万元以上,“重要的是儿 子回家了,不用在外面漂了,以前村里没什么人气,只有到过年才能全家团圆,现在 天天团圆,过节与平时也没什么两样,村里的留守问题基本上迎刃而解。以前是我们去城 里打工,现在是城里人也来给咱打工,我们村的不少钱被外面的人挣走了。” 2 外地的大学生也到东风村“淘金”。90 后大学生吴潇崇,陕西宝鸡人,半年前从北京 一家影视公司辞职来到东风村,开了一家名为 V 度电商服务的公司。“村里网商主动来找 我们的不多,思想还是保守,宁肯每天花 500 元去淘宝做推广,也不愿找我们第三方做运 营。”吴潇崇有

15、些苦恼。 2 短短几年,东风村从无到有,建起 250 多家家具厂,聚集 42 家物流企业,周边其他村 上千人到这里打工。 来自单庄的单波,每天骑摩托车到东风村上下班,在家具厂拆装成品床,拆装一个 20 元, 两人一班,每天拆装二三十张,能收入 200 多元,“刚生了宝宝,方便顾家。” 2 由东风村扩散,带动周边几个村模仿和跟进,网上家具生意也都起来了,在前不久举 办的第二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沙集镇被评为“淘宝镇”,2014 年交易额达到 26 亿 元。 2 在见证东风村电商崛起历程的沙集镇党委书记邱良超看来,互联网经济的深度介入, 加速了东风村和沙集镇的城镇化进程。 2 “网商发展带动了物

16、流业,东风村老街不够宽,我们就修了 6 米多宽的柏油路;网速太 慢,我们又进行了网络升级改造;网商开店没地方,我们兴建了产业园。农民转变了观念, 在家创业致富,而现在的各项资源也都在向东风村和沙集镇聚集。”邱良超说,“村和镇 目前已经连成一片,已经不是过去的小村庄了,俨然一个小城镇。” 2 从熟人社会到“虚拟社区”,重构村民人际心态 2 “以前没那么多心眼儿” 2 是商人就有机密,有交易就有秘密。 22 到 2008 年底,东风村近 100 户开了网店,“砸价砸得血淋淋的。”孙寒把所有开网店 的村民召集到一起,签协议商定,以后不许恶性竞争,谁想多卖,可以自己搞一些促销, 但不要再教其他人开网店,“每教一个就是培养一个竞争对手。” 2 孙寒说,协议刚签过,大家还偷偷摸摸地教,后来就光明正大了,一点用都没有,一 个月后开网店的村民就突破了 100 户,“自己的兄弟姐妹没有收入,怎么可能不教?不只 别人,我也破了规矩,教了两个妹妹。” 2 面对亲情与生意,东风村的人有些进退失据。王万军给开网店的儿子打气:“卖得好 的款,就是家卖也不行。” 2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