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上课用演示文稿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57317624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上课用演示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沁园春长沙上课用演示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沁园春长沙上课用演示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沁园春长沙上课用演示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沁园春长沙上课用演示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上课用演示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上课用演示文稿(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入新课,秋天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题材。,1、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有曹操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有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还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我们来看这么多写秋的名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凄婉哀伤、孤寂冷清的悲秋情调。,沁园春 长沙,实验高中 高二 刘丽君,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2、理解、把握全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用词的精确。3、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词的产生: 词,产生于

2、隋唐之际,兴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兴盛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和曲调的歌词,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起初,人们称它为曲子,或杂曲子,曲子词,也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等都是以他的特点命名的。,词牌:每个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这个词牌名就是这个曲词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还有它的平仄和声韵,每个词牌的命名都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系。但后人依声或者依韵而继续创作,就不一定受这个限制了,可以附词牌的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的本意自由的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沁园春 长沙,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上

3、片13句,下片12句,属长调。片段: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朗读课文,1、词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不能给每一副图画加以小标题?,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2、开头三句有何作用?,(1)交代了时间寒秋 (2)交代了地点橘子洲头 (3)交代了人物作者,探究学习(一)独立寒秋图,1、这幅图的正常顺序如何?,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而“站立”和“直立”表达不出这样的

4、效果。,3、“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探究学习(二)“湘江秋景图”,1、“看”字统领哪几句?,2、思考:写了哪些景,如何表现的?,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这样的字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读时要稍加停顿。,看,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层林尽染,漫江碧透,远眺,仰视,近景,低景,静景,动 景,万类霜天竞自由,近观,俯视,远景,高景,探究学习(三) 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竞自由,层林尽染,写出了色彩浓烈,百舸争流,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鹰 击 长 空 试

5、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长空”的区别?,“击”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之情。“飞”则体现不出这种气势。,“翔”本用在鸟类,在这里写出了鱼的自由轻快。“游”字则平淡无奇。,试比较“鱼 翔 浅 底”与“鱼 游 浅 底”的区别?, 鱼 翔 浅 底,试比较“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竞”写出了万物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都”显示了一种状态,体现不出竞争性。,探究学习(四),开始我们回忆了那么多的诗句,“自古逢秋多寂寥 ,秋风秋雨愁煞人”,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不是悲,而是这么蓬勃向上呢?,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1925年,当时的中国革命是蓬勃发展,有五卅运动,有省港大罢工相继

6、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是日益高涨;创造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毛泽东看到了革命的力量,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他重游了橘子洲,自然觉得眼前的秋景是绚丽的。 另外,作者不是普通的一介书生,而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歌充满豪情壮志。,1、面对如此美丽的秋景图,作者想到了什么呢?,1、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2、下阕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群青年形象? 3、背诵这首词。,课后作业,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回顾了词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鉴赏了词的上阕,鉴赏了词的语言。 理解了作者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