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等待戈多》ppt课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7314239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等待戈多》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等待戈多》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等待戈多》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等待戈多》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等待戈多》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等待戈多》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等待戈多》ppt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待 戈多贝克特 (爱尔兰),荒诞派戏剧,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 “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的境地中得到振奋”。,这部剧于1953年在巴黎最初上演时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仅在巴黎主连演了三百多场。该剧的支持者与反对者曾因对此剧毁誉褒贬争持不下,在休息厅里大打出手。在巴黎的咖啡馆、洒吧间和街头巷尾,到处议论这出戏,两个熟人见面打招呼,一个问: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则回答:我在等待戈多。 特别是1957年,旧金山演员实验剧团为圣昆廷监狱的1400名男囚犯演出等待戈多时,仅仅几分钟后,就吸引住了这些世界上最粗鲁的观众,并且在心灵深处使他们感到了震惊,很多囚犯甚至泪

2、流满面。据说,从此以后,戈多剧中的台词、角色,都成了圣昆廷特有的语言和传说的一个永久组成部分。,等待戈多剧情,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

3、景与第一幕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荒诞派戏剧如何表现荒诞,等 待 戈 多,“新奇”: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和做了些什么?,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

4、次,不知所云。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最后上吊试试看。全是些无聊动作。,荒诞派戏剧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故事情节。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剧情是荒诞的。,传统戏剧有高度个性化的、有潜台词的动作化语言。,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单调乏味、不合乎逻辑的语言。 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支所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5、。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表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语言是荒诞的。,(103页“美丽的地方”到105页“咱们暂时不说话,成不成?)”,唐僧:你想要啊?悟空,你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语无伦次,唐僧: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乱扔东西这么多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唉,要是砸到小朋友呢,怎么办?就算没有砸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

6、草草也是不对的呀!语言的荒诞和无理,传统戏剧有性格鲜明个性丰满的典型形象。,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分析剧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个主要人物。,人物形象是荒诞的。,“新奇”:,剧情是荒诞的。,语言是荒诞的。,人物形象是荒诞的。,思考:作者为什么

7、要采用 如此荒诞的表现手法?,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50年代的西方,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宗教的灵光已经褪尽,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贝克特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连串无意义的失败和苦难的记录。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剧作来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的卑贱、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戈多”指什么?,作者

8、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的含义是不明确且无法实现,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精神上迷惑不安的“流浪汉”们对未来,对精神的一种期许,是人们追求而又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但它又是维系人们生存的不可知的希望。,讨论开头提出的问题:该剧真的荒诞、无意义吗?本剧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两个流浪汉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对白,简直没“戏”可看,两个角色也似无个性特征,但看完整个戏剧又能使人感到它的意蕴。这是为什么? 在贝克特等荒诞派作家的眼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反映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他戏剧作品的主题。为了体现他的创伤意图,有意将生活

9、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些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的人物形象。然而,恰恰是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了荒诞的现实。两个流浪汉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是否有相同之处呢?,荒诞派戏剧尽管剧情、语言人物是荒诞的,但主题是明确的。,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

10、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剧中人物那疯疯癫癫、充满梦幻意识的外观和舞台布景的莫名其妙,都源于人物痛苦、恐怖的内心。这种隐藏在荒诞外形下的痛苦与恐怖更深沉、更强烈,它是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

11、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死亡的惨淡人生和苦闷绝望的心态。戈多是什么?两个流浪汉又在等待什么?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但他却一直没有出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精神上迷惑不安的“流浪汉”们对未来,对精神的一种期许。等待只能是无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等待。因为戈多根本不存在,戈多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而编造出来的幻想。 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

12、、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 1、戈多是谁? (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2、为什么要等? (既然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

13、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 四、归纳总结 1、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说明进行明确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讨论,我们把握了本剧的主题,可表述为: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生活处境但义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2、回答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真的荒诞、无意义吗? (本剧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两个流浪汉疯疯颠颠的支离破

14、碎的对白,简直没“戏”可看,两个角色也似无个性特征,但看完整个戏剧又能使人感到它的意蕴。这是为什么?明确:在贝克特等荒诞派作家的眼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反映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他戏剧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为了体现他的创伤意图,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些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的人物形象。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戏,简直使观众倒胃。然而,恰恰是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了荒诞的现实。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挤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

15、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它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简言之:在贝克特的戏剧中,“形式就是内容”,毫无意义、支离破碎的语言、形象,就是他们戏剧的语言。这就是包括意识流小说在内的现代派作家们的一个努力方向:舍弃虚构,还原生

16、活的真实,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也就是他们的成功之处。所以“荒诞就是真实,无理就是现实”。他们的作品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我们的艺术观念不行。 所以,我们会喜欢像大话西游一样的作品)教后: 学生的讨论有这么一些意见,很精彩: 1、戈多是谁:是他们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心目中的上帝,能拯救他们的是个借口,让自己觉得还有活下去的意义死亡小男孩的恶作剧,他只是想戏弄他们,但他们宁可相其有,也不愿可能会得罪权势人物上层社会中他们所希望的东西,物质上的利益上的施舍,或者是一种福利制度就是等待,没有目标,不知所措无休止的明天不确定的信仰、寄托死神,因为人在死之前是毫无意义的自由社会给他们的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2、为什么要等:等待戈多需要理由吗?毫无意义,是种需要,生命状态为什么不去找呢?他们其实是害怕戈多的出现的,因为他的出现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绝望等不是目的,只是个借口,借口闲谈生活需要变化,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等待 但它们真的很荒诞吗,真的毫无意义吗 、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