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stressandpsychosomaticdisea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7313831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3.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stressandpsychosomaticdisea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stressandpsychosomaticdisea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stressandpsychosomaticdisea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stressandpsychosomaticdisea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stressandpsychosomaticdisea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stressandpsychosomaticdise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stressandpsychosomaticdisea(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stress and psychosomatic diseases),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概念的来源 1936年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ans Selye),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一般适应综合征” 应激的三个阶段 警觉期:体重 肾上腺皮质肾上腺分泌 血压 脉搏呼吸 心脑血流量 血糖 抵抗期:体重- 肾上腺皮质淋巴腺-激素水平-衰竭期: 肾上腺 体重淋巴系统功能紊乱,激素,应激概念的变迁第一种 应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第二种 应激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主观反映)第三种 应激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性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现代应激概念,应激是个

2、体面临或觉察(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源,中介机制 (心理、生理),应激反应 (心理、生理),生物性(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二、应激源的种类,躯体性应激源,直接作用于躯体的理化与生物学刺激物 高温、辐射、细菌、寄生虫、外伤、感染等。,心理性应激源,各种挫折和心理冲突。 个体认知水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所致的强烈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困扰;动机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以及个性方面的缺陷。,社会性应激源,应激性生活事件 日常生活困扰 工作有关应激(职业性应激) 家庭应激 生存环境应激,应激性生活事件 (stressf

3、ul life event),霍尔姆斯(Holmes)和雷赫(Rahe) 对5000余人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 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生活变化单位(LCU) LCU与疾病的相关,日常生活困扰 (hassles of daily life),小应激(轻微而频繁的困扰) 其与疾病的关系大于生活变迁与疾病的关系(跨文化研究) 因不同年龄职业而有差异 大学生:专业好坏、寻求职业或兼职 前三位: 轻信或损失; 试图改变躯体形象(胖瘦、高矮及容貌); 干不完的活,工作相关应激 (work-related stressor),工作应激 :过分的工作要求或不充足的供应对个人的一种威胁。 工作应激的代价:

4、 美国每年10万人死于与工作有关的疾病,39万人染上与工作有关疾病,1.4万人死于工伤,220万人忍受伤残的痛苦。,我国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职业病危害日趋严重,职业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的引进和使用,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见过或者很少发生的严重职业中毒。 长期接触电脑的人群不仅视力受损,而且神经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电子行业中的清洗剂会对人的精子、卵巢造成伤害;长期的职业性精神紧张使人整个肌体的免疫力下降;从事繁重脑力劳动的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达到了13至15(普通人群的发病率仅为4至5)。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寿命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 北京市目前

5、有210万接触有害作业的人群,每年有5000人发生职业病。北京市疾控中心调查表明,因病缺勤导致的生产损失和职业病诊断、治疗、康复和生活补助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5亿元,“职业枯竭” 国际心理学大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许燕“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 职业枯竭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性行为等。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群体及自我评价低者。,工作应激的三个消极后果: 心理健康症状、 生理健康症状、 行为症状,工作应激的心理症状,1.焦虑、紧张、迷惑和急躁 2.疲劳感、生气、憎恶3.情绪过敏和反映过敏 4.感情压抑 5.交流

6、的效果降低 6.退缩和忧郁 7.孤独感和疏远感 8.厌烦和工作不满情绪 9.精神疲劳和低智能工作 10.注意力涣散 11.缺乏自发性和创造性 12.自信心不足,工作应激的生理症状,1.心律加快、血压升高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3.胃肠失调 4.身体受伤 5.身体疲劳 6.死亡 7.心脏疾病 8.呼吸问题 9.汗流量增加 10.皮肤功能失调 11.头痛 12.癌症 13.肌肉紧张 14.睡眠不好,工作应激的行为症状,1. 拖延和避免工作 2.表现和生产能力降低3.酗酒和吸毒 4.工作完全破坏 5.去医院次数增加 6.为了逃避,饮食过度,导致肥胖 7.由于胆怯,吃得少,可能伴随抑郁 8

7、.没有胃口,瘦得快 9.冒犯行为增加,包括不顾后果的驾车和赌博 10.侵犯别人,破坏公共财物,盗窃 11.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恶化 12.自杀或试图自杀,家庭应激 (Family stressor),相对于个体应激 个人系统 家庭系统(一组整体运作、会被扰乱的相互联系的元素) 个体经受情感挫折时,家庭会失去和谐 对个体而言,应激侵犯的是身心系统; 对家庭而言,应激侵犯的是社会系统。,环境应激 (environment stressor),自然环境的突然变故和社会环境的意外与持续变动等。 地震、洪水、风暴、流行病等自然灾害 战争、政治变动、环境污染、过度拥挤等。“群体的危机干预”,三、应激的中介机

8、制,生理中介机制(心理因素如何引起疾病?)心理中介机制(减少或放大应激),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 下丘脑室旁核蓝斑核 肾上腺髓质 去甲肾上腺素 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 ACTH 反馈抑制 心里应激 脑神经元释放递质和内分泌腺分泌应激激素(第一信使) 靶细胞内第二信使激活 cAMP、二酰甘油、Ca离子(第二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内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第三信使) 新物质生成 蛋白质合成表达应激功能。,生理中介机制,(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1. 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指个体对应激事件所抱有的态度和信念。与个体的文化教育、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密切相关。,心理中介机制,认知因素 生活事件 L C U

9、 量化 离婚 50分 配偶死亡 100分 调节 再评价,社会枪击伤 开放性创口 越 战 枪击伤 可控制性 可预期不可预期,人格特征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决定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方式和强度。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应激状态下多表现为冷静、沉默或压抑, 而外向型性格者则多表现为愤怒、痛苦或高兴。另外,人格体系中包含认知、行为控制等成分,也会对个体的应激反应产生影响。 人格是否成熟 人格培养、塑造、完善、调控,2.人格因素,3.社会支持 当某人遭遇应激或不幸时,家庭、亲友、同事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理解可以有效地降低或缓解应激的强度,平稳地渡过应激,摆脱困境。 社会支持利用度 (1)生理心理紊乱 (

10、2)社会共同灾难与个人灾难,4.应对能力 恰当评估应激事件和自己的应对能力,并能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能较好地适应和应对应激源。 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或对应激事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而导致不能很好地应对应激事件者,则应激强度高。,四、应激的反应,心理反应生理反应,1认识反应: 轻度应激增强感知活跃思维。 强烈应激不良影响:感觉过敏或歪曲、思维或语言迟钝或混乱、自知力下降、自我评价降低等 2情绪反应: 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 3行为反应: “战” 退缩性反应“逃” 4自我防御反应:,应激的心理反应,应激源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信息接受、整合,传递至下丘脑 (1)下丘

11、脑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 (2)同时,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广泛影响体内各系统的功能。 严重而持续的应激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失衡,以致于引发病理性改变。,应激的生理反应,心率 血压 皮肤电 瞳孔 生理反应强度,急性心理应激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疲劳、头痛、失眠、消瘦 “神经血管性虚弱” 紧张性头痛、背痛、腹泻、便秘、焦虑反应、强迫行为、神经衰弱、抑郁、恐怖等。,五、应对,应对研究的概况应对的概念应对的分类应对方式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应对的概念,Coping:个体有能力或成功地对付环境的挑战或处理问题。

12、 应对即个体处理应激情景的种种认知行为的努力。,应对研究的概况,传统应对研究: 一是动物实验 二是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拉泽鲁斯(lazaruas ):应对是个体为实现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1.应对是有目的的努力,这种努力包括不断地改变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行为,其目的旨在缓解或消除由应激源 所引起的应激反应。 2.应对与自主性适应行为不同,它的模式是应激源 认知评价 应激反应 应对,即是对心理应激的应对。 3.应对指向个体努力去处理什么。 4.应对中“处理”的含义主要包括降低、回避、忍受、接受应激的条件,也包括试图对环境加以控制。,

13、应对分类,拉泽鲁斯 (1) 积极的认知应对 (2) 积极的行为应对 (3) 回避应对,有松弛作用的物质?,弗克曼(Folkman) 和拉泽鲁斯问题指向性应对(promble-focused coping)指通过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即改变或减轻不良情绪的应对方式。包括宣泄、放松、信教等方式。 情绪指向性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是指直接指向应激源的应对方式。 事先应对:获得信息;建立计划并行动和自我监控 寻求社会支持:给予信息及指导;给予关怀与支持;提供鼓励与保证,应对的测量,(1)应付方式问卷 (2)防御方式问卷 (3)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14、(5)医学应对问卷,应激处理对策,一、再思 也即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二、降低 即降低应激源的影响。 1.消除 2.回避 3.改变 三、放松 主要指心理放松,使思维和情绪恢复平静。 四、释放 释放能量是对抗应激的手段之一。通过散步、游泳、慢跑、跳舞等有氧运动;欢笑与哭泣。 五、重组 重组是指将上述各种手段结合起来,重新改建新的生活方式。,心身疾病,一、 心身疾病概念二、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三、心身疾病的范围四、有关心身疾病的研究,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是由心理应激源引起的躯体机能改变,并伴有器质性变化。,心身疾病概念,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1由明显的社会心理刺激而

15、引起的以躯体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躯体疾病。 2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及临床躯体症状、阳性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异性发现。 3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精神病不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4心身疾病病程中有以下部分或全部特点: 患者具有一定的遗传素质、性格特点或心理缺陷; 存在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因素;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时间联系;病程的发展与转归和刺激因素呈平行关系; 或许存在早年特殊的创伤性心理体验; 单纯生物医学的治疗措施收效甚微。,心理动力学理论,亚历山大(Alexander)是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他强调心身疾病的根源是潜意识的冲突。生物遗传学因素也参与作用。 一个人在不良刺激下,

16、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受挫的欲望和动机,不是通过意识领域的自我调节主动解决或摆脱,而是在潜意识领域中不知不觉地“转换”为躯体疾病,借以谋求“心理平衡”。无意识的矛盾冲突与某些躯体疾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躯体疾病的临床症状不过是潜意识领域中情绪反应的象征。,心身疾病的致病理论,它认为:神经性厌食代表情感上的饥饿;哮喘是解决矛盾情绪的表现;消化性溃疡是早年心理需要的受阻;原发性高血压是攻击本能的压抑等等。该理论除特别强调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性体验长期压抑在潜意识领域,导致成年后的心身疾病以外,还强调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坎农(Cannon)的情绪生理学说、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及塞里(Selye)的应激理论。 沃尔夫(Wolff)和霍尔姆斯(Holmes)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形成了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