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第四讲_网络与心理健康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313081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课件第四讲_网络与心理健康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医学课件第四讲_网络与心理健康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医学课件第四讲_网络与心理健康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医学课件第四讲_网络与心理健康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医学课件第四讲_网络与心理健康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课件第四讲_网络与心理健康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课件第四讲_网络与心理健康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与心理健康,本章内容,一、互联网与大学生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三、网络心理障碍与调适,MM,PK,GG,稀饭,9494,你知道这些时尚词语的意思吗 ?,东东,PP,=漂亮,酱紫,=这样子,恐龙,青蛙,一、互联网与大学生,信息查询信息查询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收发邮件Email作为一种能传递信息迅速及时、费用低廉的通讯方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书信而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网上聊天 网上游戏大学生中经常上网的人数达80%,而这些人中只有15%的人上网是为学习,其它60%的人是上网聊天,25%的人则是上网玩游戏。,一、互联网与大学生,网络使用目的,获得各方面的信息: 57.97%

2、 学习计算机等新技术:12.10% 休闲娱乐: 9.75% 工作需要: 6.75% 获得各种免费资源: 5.47% 对外联系方便: 5.10% 节省通讯费用: 1.13% 炒股需要: 1.11% 其它: 0.43% 赶时髦: 0.19%,互联网与大学生,1、互联网形成与发展 1960年,利克里德尔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人机共生”。 1969年,美国国防部出于战略考虑,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的网络,把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这是互联网的雏形。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投资,在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

3、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建立5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形成了NSFNET的雏形。 至2002年底,全世界上网人数已达6.55亿。,互联网与大学生,据市场调查公司Strategies集团的统计,64%的上网者上网后看电视的时间减少,48%的上网者的阅读时间也少于从前。尤其是Kraut等人的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会造成网民社会卷入的减少以及心理幸福感的降低,表现出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增加。长期的痴迷上网,可能导致各种网络疾病。,互联网与大学生,2、互联网的特征(1)开放性一是对用户开放二是对服务者开放 三是对未来的改进开放(2)全球性,互联网与大学生,(3)虚拟性 (4)身

4、份的不确定性 (5)非中心化 (6)平等性(7)个性化,互联网与大学生,3、互联网的影响 互联网:一把双刃剑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阿诺尔德J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互联网与大学生,Kraut等人对93个家庭的169个用户第一、二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了纵向研究,发现互联网会使网民的社会卷入(social involvement)减少,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降低,表现出孤独感(loneliness)和抑郁感(depression)的增加。Kraut将心理幸福感降低的原因,解释为社会活动的替代(displacing so

5、cial activity)和密切关系的替代(displacing strong ties)。,互联网与大学生,4、互联网带来的比较突出的问题:(1)网络犯罪。 (2)传播色情信息。 (3)网络文化侵略。 (4)破坏国家安全。,互联网热点数据分析:网民对互联网的态度,(1)互联网的正面、积极作用得到认可超过2/3的用户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帮助均是非常大或比较大。 (2)网民对互联网满意度的变化,表明网民的上网习惯和心理日趋成熟 (3)网民最反感网络病毒,用户对互联网最反感的方面,网民的职业分布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2.4%。,中国互联网

6、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学生),年龄结构:10-19岁网民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1)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积极:一方面,网络激发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他们探索和了解外部世界的需求;另一方面,产生虚拟学习行为, 改变了学习行为的时空概念。 消极:首先,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其次,网络信息会导致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再次,由于网络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容易产生思维惰性。,(2)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积极:(1)满足归属感的需求;(2)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3)扩展了交往范围, 满足大学生渴望交友的心理需求 消极:

7、(1)人际交往萎缩,造成人际关系疏离;(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负面影响,(3)对大学生心理的其他影响,积极:(1)满足大学生宣泄情绪的需求,舒缓心理压力的需要 ;(2) 满足大学生追求娱乐、主宰地位的心理需求;(3)满足大学生寻求猎奇刺激、性刺激等生理方面的需求 消极:(1)对大学生情绪情感的负面影响;(2)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负面影响;(3)对大学生道德信念的负面影响;(4)网络对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影响;(5)网络沉迷诱发大学生生理、心理疾病,三、 网络心理障碍与调适,1、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 (1)网络成瘾综合症 (2)网络孤独症 (3) 网络恐惧 (4)网络自我迷失和自我

8、认同混乱 2、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1)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综合症”,英文简称为IAD。是指“上网使用者达到一定的时间量后反复使用互联网,其认知功能、情绪情感功能以及行为活动,甚至生理活动,已偏离现实生活,受到严重伤害,但其仍不能减少或停止使用互联网”。据悉,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人数高达244万,互联网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1)网络成瘾综合症,有关研究表明,中国有5到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依赖倾向,其中青少年中存在网络依赖倾向的约占7。与很多国家相比,中国中学生中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较高,时间较长,平均每周使用时间为8.98小时,假期高达21

9、.34小时。,(1)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综合症包括如下症状: 第一,网络成瘾耐受性第二,强迫性上网症状第三,网络退瘾症状 第四,网络成瘾相关问题,诊断标准,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诊断网络成瘾的10条标准有: (1)上网时全神贯注,下网后念念不忘“网事”; (2)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 (3)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 (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 (5)一上网就能消除种种不愉快情绪,精神亢奋; (6)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和事业; (7)因上网放弃重要的人际交往、工作等; (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 (9)对亲友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 (10)有孤寂失落感;,(1)网络成瘾综合症,

10、杨格认为上述10种情况,在1年间只要有过4种以上,便可诊断为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的种类包括:, 网络游戏成瘾:调查发现,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上网首选目的,比例在四成以上。网络游戏一般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未成年人长期玩飞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会模糊道德认识,淡化虚拟与现实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网络交往成瘾 网络恋情成瘾 网络信息收集成瘾 网络制作成瘾 网络色情成瘾,案例分析:,陈女士的儿子参加高考后一直到大一上学期结束,只要一放假,他就整天和电脑做伴,没日没夜地玩电脑游戏。他不愿意和家长同学说话,也不关心发生的事情。家里母亲在外开店,父亲开了一

11、家工厂,平时两人都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和儿子沟通,但是现在想和他讲讲话了,儿子却嫌烦,什么都不愿意讲。 “一个好好的小孩怎么高考后就变得那么自闭,难道电脑游戏就真的让他满足了?” 陈女士感到非常疑惑。,分析:,在孩子最初接触网络游戏的时候,老师和作为父母的家长没有及早做好引导。孩子真的沉溺网络之后,他们容易在网络中进入到自己的一个虚拟世界,感觉到自己的控制能力,能够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他把所有的寄托放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对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不感兴趣。这个时候再对孩子做引导,其实已经不容易了。,(2)网络孤独症,网络孤独症是指上网未能解除孤独,反而因为触网而引发或加重了原有的孤独感这样一类不良心理状

12、况。终日在网上漫游,局限于人机对话模式的网迷,由于减少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社会交往程度被大大地削弱了,于是与周围人群的感情联系日渐淡漠,生活的情趣也开始消磨,内心显得枯燥而空虚,慢慢失去了对快速变动而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堕入了情感交往上的“网络漂移”症,出现了“精神真空”。,(3)网络恐惧,网络恐惧是指部分大学生尤其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山村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或接触很少,缺乏网络知识,担心被他人嘲笑而产生的网络畏惧和焦虑心态。大学新生常产生这种网络畏惧心理。另外,些对网络工程或计算机大学生也可能有这样的障碍,他们对网络的畏惧主要是害怕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掌握不

13、了新的网络技术而被淘汰。,(4)网络自我迷失和自我认同混乱,网络自我迷失和自我认同混乱是指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大学生都始终如一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世界里,网络的匿名性和各种虚拟情境,可使部分大学生感到身份迷失,角色混淆。当网络屏蔽了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他们会以为网络中的自己就是现实中的自己,网络所虚拟的现实就是真实的生活,从而迷失方向,造成角色混乱(不能整合自己所承担的各种角色)、性别混乱(产生种种变态心理)、权威混乱(盲目反抗或盲目服从)等等。,2、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1)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认知,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中的积极因素,自觉

14、拒绝网络的各种诱惑,勿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消极情绪的工具。 (2)分析迷恋上网的情结分析自己上网的动机和情结所在,充分认识上网的诱因。进行上网前后的两种感觉的比较,能够看清自己逃避的是什么,以及希望从网上得到的又是什么。认识过分使用网络对自己的危害才能真正摆脱不良的网络行为。 (3)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每天操作累积时间不应超过2个小时,连续操作1小时后休息10分钟左右;再次,应设定强制关机时间,准时下网。,(4)培养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个人适应能力,学会合理宣泄,正确面对挫折,学会用转移和替代的方式摆脱成瘾,劳逸结合,用每个人所特有的其它嗜好和休闲娱乐

15、方式转移自我的注意力。 (5)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现实世界中寻找社会支持 。积极参加增进人际关系沟通与技巧的课程或活动,使自己能够提高更好的沟通能力,并增进人际沟通方面的自信。形成健全的人际关系,多方面拓展自身的人际关系圈。 (6)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培养“五自”品德“自学、自护、自辨、自制、自省”。,课堂讨论: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2001年的某月某日,有一网民在猫扑网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吹嘘该女子是自己的女朋友云云。有人则指认该女子为一位AV女演员。此女的真实身份是微软第一美女,其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微软陈自瑶事件开创了人肉搜索的先例,是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人肉搜索

16、事件。从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被人称为“人肉搜索”的互联网搜索行动诞生了。,Case study: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北京女白领姜岩于2007年12月29日从24层的家中纵身跳下,在自杀之前,她写下“死亡博客”,记载了自杀前的心路历程,还提及丈夫王菲的姓名、工作单位地址等信息。 此后,大旗网于2008年1月10日刊载了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日记专题报道;天涯论坛也于当日发表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文;姜岩的同学张乐奕于1月11日注册了“北飞的候鸟”网站。这三个网站上的部分文章均披露了王菲、第三者东方的真实姓名,以及王菲的工作单位、居住小区,还提到“王菲一直不露面”、“王菲另有新欢”等内容

17、。 有的网友甚至到王菲父母家门口写下“逼死贤妻”、“贱人”等字句。王菲不堪其扰,将张乐奕和3个网站告上法庭。至此,“人肉搜索”第一次进入司法程序,被称为“人肉搜索第一案”。,分析:,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暴力的产生来自于不良的网络心理。网络的确是工作学习的有力平台,但是如果滥用网络赋予的匿名性,对别人的生活造成困扰,对他人的名誉做出损害,不仅会违反法律,还会滋生恶性的网络心理疾病,引发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 G.奥尔波特认为流言一般发生在和人们有重大关系的问题上,并且指出流言的发生与流传的三个条件: 1、在缺乏可靠的信息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与传播流言; 2、在不安和忧虑的情况下,会促使流言的产生和传播; 3、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下,如战争、地震、灾荒时,人们容易产生恐怖感和紧张感,流言容易传播。 因而,网络是留言滋生的得力温床,特别在危机状况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