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政 治二轮复习学案-哲学(第六课) word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07011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政 治二轮复习学案-哲学(第六课)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政 治二轮复习学案-哲学(第六课)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政 治二轮复习学案-哲学(第六课)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政 治二轮复习学案-哲学(第六课)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政 治二轮复习学案-哲学(第六课)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政 治二轮复习学案-哲学(第六课)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政 治二轮复习学案-哲学(第六课) word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命题规律及备考导向】 1本课在近年来的高考考查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两个考点上, 主要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他则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试题往往结合科技最新成果或 名人名言作为背景进行考查。 22015 年备考要注意:(1)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考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及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2)结合改革开放 35 年来的成就考查实践的观 点。(3)结合我国的空间站建设和人类探秘火星的历程考查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性等。 【知识清单】 1、

2、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学习重点、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学习方法】学讲方式、探究训练 【学习过程】 考点一考点一 实践实践 实践的概念 是什么 1含义:实践是人们 的物质活动。 2特点:实践具有 三个特点。 为什么 为什么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1)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怎么样区分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

3、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 能动性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特别提醒 在题目涉及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强调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的,一般体现 的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强调“合作”等的, 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经典例题(2013山东高考)“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 ”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 A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一步实

4、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高效训练12013 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各行业开展得如火如荼。下列对实 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C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D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2、2013 年 12 月 2 日 1 时 30 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发射升空。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由 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将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 上述材料体现的认

5、识论的道理是 A.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3漫画握手体现的哲学道理 有() 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 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纯意识性活动 实 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A B C D 考点二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什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 是认识的 。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1)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

6、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为什么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认识的发生: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3)认识的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易混易错 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 。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 来自于 。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7、,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 和学习他人 所知获得 。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实践的需要。 (2)认识工具:实践提供。 (3)认识能力:实践锻炼和提高。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 了客观事物。 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经典例题 (2013安徽高考)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 升级,

8、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 B C D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高效训练 1(2012重庆高考)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释,旧理论就需 要修正。科学家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信念,并与观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保持一致,这并不 是他们的弱点,相反,这正是他们的力量所在。这说明( ) 科学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科学认识随着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家的信念是科学发展的根

9、本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B C D 2(2013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 甚。 ”下列诗句反映的哲理与其一致的是( ) A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B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 C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江泽民)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 3、漫画未来画家的难题的哲学寓意 是 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D.实践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 速,中央适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施 “

10、单独二胎” 。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考点三考点三 真理真理 情景: 自我探究 1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对下雨产生不同的认识? 2在既定的条件下,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可以有多个吗?一、真理的客观性 1是什么 (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 2为什么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 。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特别

11、提醒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3怎么样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 1是什么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 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 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 践的 统一。 特别提醒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 性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强调横向的变化。 2怎么样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真理是相对的。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 是相伴而行的。 经典例题 (2013广东高考)下

12、图漫画(作者: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 B C D 高效训练 (2013茂名二模)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认为,文学跟别的东西不一样, 文学的选择性很强,同样一部小说,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 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肯定会得出结论。 由莫言的观点可以看出( ) 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思维可以摆脱客观对象的原貌实现创新 对一个对象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