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师说(第二、三课时)》(苏教版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0388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师说(第二、三课时)》(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师说(第二、三课时)》(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师说(第二、三课时)》(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师说(第二、三课时)》(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语文学案:《师说(第二、三课时)》(苏教版必修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课前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 韩愈,字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 。他是唐代“_” 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之首, 其中另外七个人是 _,_,_,_,_,_,_ _。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 _,_,_,_,_,_六部 经书。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或师焉,或不焉 ( ) 3.质

2、疑【课堂学习】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2. 重点探究 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首先,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 ”;其次,反面论述无师不能 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最后,总结上文正面提 出择师的标准“ ” 。 论证方法 a 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 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 “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 ”才智高, 尚且从师学习;“ ”才智低,反而“ ”。通过对比,揭示了 “ ”不从师学习的

3、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b 引用论证、例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这在现在的学术论文中也是最常见的。本文第三段,作者 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 信。有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 ”,第二段 “ ”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而 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能力。 3. 问题探讨 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现在我们还

4、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劝学和师说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课堂小结】【课后巩固】1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 道中迷雾冰滑 答: 与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答: 与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益圣,愚益愚 C.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答: 与 2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 “

5、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说说下边句 子里加点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羞: 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 宾客: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 ;今: 句读之不知 古: ;今: 小学而大遗 古: ;今: 4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

6、时,学于余。 译文: 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选做) 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7、。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 6文中括号处应填的文言虚词依次是7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 或师焉,或否焉 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C其出人也远矣 蜀山兀,阿房出 农不出则乏其食 公拆袄,出珠授之 D. 犹且从师而问焉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恣其所为不问 朝夕遣人候问武 8翻译下列语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 其可怪也( )! 译文: 【学习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