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梅山二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01091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梅山二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南京市梅山二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南京市梅山二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南京市梅山二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南京市梅山二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市梅山二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梅山二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 一、文言文(26 分) (一)默写(10 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 (破阵子) 2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 3 ,匹马戍梁州。 (诉衷情) 4晨兴理荒秽, 。 (归园田居) 5 ?止增笑耳。 (狼)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 67 题(4 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 “欲说还休”表现了作者 的矛盾心理。 (2 分) 7对本词中的“却道天凉好个秋” ,运用最

2、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A冷空气突然南下,气温跌至冰点,行人个个“却道天凉好个秋” 。B考试成绩公布,小辛再次名列榜首,兴奋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C恒大痛失足协杯冠军,队长郑智接受采访时“却道天凉好个秋” 。D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共同回顾四年的时光“却道天凉好个秋” 。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6 分)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 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 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曰:“今日存, 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 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 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8.本文作者是 朝的文学家 (人名) 。 (2 分) 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2 分)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10.不能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

4、点的一项对比内容是( ) (2 分) A.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B.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 C.作者幼时和通籍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D.作者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行为的对比。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3 题(6 分) 知人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望尘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送者才三 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改观,赵每目送之,顾谓 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 ”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 孙孤立,园次哀而振之。抚其幼者如子,字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辐辏:归聚、会集。望尘:拜尘,谄媚权贵。

5、国门:指京师。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振:同“赈” ,接济。字:嫁女儿。 11.解释句中划线字的意思(2 分) (1)及罢归( ) (2)前去者复来如初( ) 12.故事写“望尘者”的种种行为,是为了衬托“_” 。 (用原句回答) (2 分) 13.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望尘者接踵于道”与“送者才三数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赵开心从简的为官作风。B.本文告诉我们:要真正了解人的内心,要有知人之明。 C.吴园次是一个不以富贵失势改变态度的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古训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

6、4-18 题。(16 分) 千万别折腾汉字 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 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 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 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 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 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 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

7、;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 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 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 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 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 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 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 )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 )不胜其 “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

8、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 ,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 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 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 “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 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 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 时间和精力。 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

9、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 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 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 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事实并非如此。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 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 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 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 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

10、其结果只会造成 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 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 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 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 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 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所以,我们千万别折腾汉字。在生活、学习

11、、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我们要 提倡简化字,并且要写好简化字。 14填入第段划线句括号内的关联词不妥的一项是 。(2 分) A即便依然 B尽管还是 C只有才 D虽然仍旧 15第段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作用是 。(4 分) 16作者对有人提出的恢复繁体字的观点和理由进行了反驳,他的看法大致可归纳如下: (6 分) (1) ;(2) ;(3) 。 17第段划线句的含义是 。(2 分)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2 题(13 分) 潜浮小说稿子写出来以后,我找到的第一个读者就是舰队司令。倒不是拍马屁,手头这 部反映潜艇部队的东西,得以写成,这位中将确实帮了

12、不少忙,有他说句话,体验生活、 采访乃至创作便都遇上了绿灯。其实,他并不是对我情有独钟,钟情的是他钻了二十多年 的潜艇。中将破例在家里给了我一个小时,谈他连夜看完稿子后的想法。 “昨晚他翻了大半夜 的身。 ”老伴在一边表示了对我的不满。于是我非常感动,连忙掏出了笔记本。临到谈话结束,司令顺手又翻了翻稿子,再合上,看一眼,而后不经意地问:“就 用这个标题?”我点了点头。对这个题目我是非常得意的沉浮的国土 ,拿这个来比 我们的潜艇,最贴切不过了。 “我提个建议,能不能把这个沉字改成潜字?”司令 依旧是随意说说。我没有吱声。想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还是用沉字好。 ” “潜字也不错,让人一下子看出写潜

13、艇的。 ” 我沉默着。大概是见我没有点头,他又说:“我这只是参考意见,还是你们作家定 吧。 ”我也赶紧说:“我回去一定认真考虑首长的指示。 ”“不是指示,是意见,仅供参考。 ”司令更正道。话虽这样说,回去后我还是费心思琢磨了半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用“沉”字比 “潜”字好。首先, “潜浮”不符合一般读者的语言习惯,拗口。用“沉”字感觉上比较凝 重,不仅表现了潜艇的运行状态,也喻示了新中国潜艇事业的坎坷历程。换了“潜” ,是可 以很快让人明白写的是潜艇生活,但这恰恰是小说题目的大忌,没有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 自然失去了应有的诱惑力。而且文学味和作品气势也要受到影响。我把自己的意见给出版社的编辑说了

14、,他也有同感,还说:“要是真依他改了,没 准书的征订数要下降。 ”看来,只能用原来的题目。可是,司令那儿怎么交代呢。编辑笑了: “你也真是个实在人,你以为他那么大一个司令整天闲着没事,老是惦着你这个题目呢? 他那样说,不过是表示一下对创作的关心,再则,也显示一下他在这方面不是外行罢了。 这种事兄弟见得多了。你放心好了,他在军事上是天才,在文学上就比你差远了。 ”于是我有些脸红,觉得自己过于自作多情了。是呀,一个舰队那么多兵那么多舰艇, 每天的事他都忙不过来,哪里还会有空惦记着我这本书的题目?退一万步,即使他果真还 记得,不改也没什么了不得,他不是说仅供参考吗?原来还想多让几个人看看提提意见,算

15、了吧。就这样,稿子进了印刷厂。大概是半个月之后,编辑突然来电话,说小说的题目变了, “沉”字改成了“潜”字。 我吃了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原来,司令亲自给出版社的头头打了一个电话,就是为题 目上的那个“沉”字。他依旧是提出了那个参考意见。可是社里却不敢不认真地“参考” , 马上通知改变书名。我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这老头子会在这件事上较上劲,何苦呢?这么大的首 长,这样干未免有些太那个了吧?终于我明白了:他开了口,我却不尊重他的意见,事情 虽小,却确实有个面子问题。只是他这样做我也是个有个性的人,自此再也没去找他。书出来了以后,也没给他送。当然,出 版社自然会给他寄的。看着这封面上的那几个字,我心里总像塞了什么似的。半年后,一位潜艇艇长到北京出差,顺便来看看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