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文120以上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7300295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文120以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文120以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文120以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文120以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文120以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文120以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文120以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唐诗是以情入诗,以景写情,触景生情,宋诗是以理入诗。 (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 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答题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翻译。 第二部是叙述好在哪, 第三步是总述 1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 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 想不为人知的愁

2、苦心情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 白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六种答题模式: (1)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 情? 2. 答题步骤: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 用 4 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 4 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

3、;雄浑壮阔;恬 静优美+明净炫丽。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 炫丽的图景。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2) 分析技巧型: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

4、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2. 答题步骤: 明确告诉其手法。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 寂寞。(三) 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 雄浑豪放;委婉含

5、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 口语;叠词互用。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 的美梦。 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4) 炼字型: 1. 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2. 答题步骤: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

6、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 3.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5) 诗眼型: 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 解释词义。 点名中心。 是全诗的关键。 (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 第二段

7、)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这种相 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启下。 是全诗的关键4【万能答题公式】 (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 ,设置悬念(小说,但上 海不会考)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

8、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 章文、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3)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 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

9、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 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 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 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5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

10、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7)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 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 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

11、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 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解题步骤: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细读标题和注释;2 分析意象;3 品味 意境;4 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 把握形象特点;2 辨析表达技巧;3 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 概括主旨;2 联系背景;3 分清主次;4 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 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一) “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12、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 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 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 反复。 (2) “情” 、 “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 、 “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但是

13、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6(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 、 “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3、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4、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

14、、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5、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 和 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 的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6、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7、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8、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15、、托物言志、 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9、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 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10、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 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7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三)语文应试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