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归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98783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归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归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归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归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归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归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归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归去教学案归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新人教版必修 5 5【教学目标】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教学重点】1、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2、文言常用词的积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教学难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学法引导】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

2、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 2、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预习案导入新课。安逸闲适,没有世俗纷扰的生活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渴望的,我们熟知的散文桃花源记 、诗歌归园田居都是这一题材的文作,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篇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 。 一、课本助读1 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

3、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2、作者简介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晋书 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 2 -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 “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 、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

4、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二、预习自测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瓶无储粟( ) 求之靡途( ) 田园将芜胡不归( ) 舟遥遥以轻飏( ) 引壶觞以自酌( ) 眄庭柯以怡颜( ) 策扶老以流憩( ) 时矫首而遐观( ) 云无心以出岫( ) 景翳翳以将入( ) 将有事于西畴( ) 既窈窕以寻壑(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请仔细阅读,指出三点理由:我的疑 惑探究案1、理清层次,分层表述。- 3 -2、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

5、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我的收 获训练案词类活用练习找出活用的词,并能解释。名词作动词:乐琴书以消忧 或棹孤舟策扶老以流憩 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 时矫首而遐观情在骏奔 当敛裳宵逝形容词作名词:倚南窗以寄傲 携幼入室幼稚盈室动词作名词: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审容膝之易安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 审容膝之易安- 4 -意动用法:乐琴书以消忧 悦亲戚之情话形容词作动词:善万

6、物之得时4 4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并序并序(二)【教学目标】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教学重点】1、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2、文言常用词的积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教学难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学法引导】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 2、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

7、志趣与人生境界预习案一、找出通假字:乃瞻衡宇景翳翳以将入曷不委心任去留 二、填空归去来兮,田园_ _?既自以心为形役,_ _? _ _,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_ _。_ 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_ _。_ _ _,载欣载奔。僮仆欢迎,_ _。_ - 5 -_,松菊犹存。携幼入室,_ _。引壶觞以自酌,_ _。倚南窗以寄傲,_ _。园日涉以成趣,_ _。_ _,时矫首而遐观。_ _,鸟倦飞而知还。_ _,抚孤松而盘桓。我的疑 惑探究案一词多义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需细细辨析。心:因事顺心 既自以心为形役夫:问征夫以前路 乐夫天命复奚疑故:故便求之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求之靡途四方之事 悟已往之不谏 奚:奚惆怅而独悲 乐夫天命复奚疑而: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既窈窕以寻壑往:怀良辰以孤往 悟已往之不谏会:会有四方之事 相如闻,不肯与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赵王畏秦,欲毋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琵琶行策:策扶老以流憩 振长策而御宇内- 6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时:时矫首而遐观 善万物之得时寓形宇内复几时 非:觉今是而昨非 富贵非吾愿我的收 获训练案关于古今异义(1)于时

9、风波未静 风波(2)尝从人事 人事(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5)悦亲戚之情话 情话(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7)恨晨光之熹微 恨- 7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9)幼稚盈室 幼稚(10)知来者之可追 追(11)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12)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13)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14)景翳翳以将入 景4 4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并序并序(三)【教学目标】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

10、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教学重点】1、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2、文言常用词的积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教学难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学法引导】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 - 8 -2、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预习案一、概括写作特点二、翻译文章重要句子(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_(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_(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_(4)云无心以出

11、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_我的疑 惑探究案一、辨析虚词的用法(1) 、以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舟遥遥以轻飏C、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乐琴书以消忧E、聊乘化以归尽 F、园日涉以成趣- 9 -G、木欣欣以向荣 H、问征夫以前路(2)而A、觉今是而昨非 B、门虽设而常关C、时矫首而遐观 D、鸟倦飞而知还(3)之A、悟以往之不谏 B、胡为乎惶惶欲何之C、悦亲戚之情话 D、善万物之得时二、找出宾语前置的并解释(1)复驾言兮焉求(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乐夫天命复奚疑三、找出省略的词(1)情在骏奔(2)寓形宇内复几时(3)稚子候门(4)耕植不足以自给(5)足以为酒(6)景翳翳将入(

12、7)云无心以出岫四、辨析介宾后置句(1)农人告余以春及(2)将有事于西畴(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4)问征夫以前路我的收 获训练案阅读并翻译下文 陶渊明传(萧统)- 10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1)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