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29233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将其发生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提上日程。论文基于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事实判断和对国内青少年犯罪理论研究现状的整理总结,提出从社会支持角度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社会学范式的原因探究和对策构建。嵌入于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具备适应青少年社会网络化存在方式的社会功能。文中在理论框架内探讨了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功能,通过对一般紧张理论和自我控制理论的整合,运用社会支持这一概念工具表述了社会支持能够减弱犯罪内驱力和提高自我控制力两种发挥功能的内在机制。【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犯罪特点 犯罪成因 预防对策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总数呈上

2、升趋势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无论从人数和作案数都明显呈上升趋势。以我们峰峰为例,2004 年全区查获青少年犯罪人数 333 人,2005 年全市查获青少年犯罪人数 409 人,2006年全市查获青少年犯罪人数 489 人,这些数据说明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人数及比例都呈上升趋势。 (二)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成员从年龄上看日益低龄化。从矿区 2004 年至 2006 年查获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来分析,2004 年查获的 333 人中,17 岁以下的有 69 人,占总数的20.7,2005 年查获的 409 人中,17 岁以下的有 152 人,占总数的 37.1,2006 年查获的 489 人中,

3、17 岁以下的有 218 人,占总数的 44.6。(三)犯罪类型多样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几乎涉及整个犯罪领域。从近年来破获的青少年案件来看,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方面,但凶杀、强奸、伤害、敲诈、吸贩毒案件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如矿区公安分局破获的以王伟为首的团伙中,主要以青少年为主,犯罪涉及抢劫、绑架、强奸、寻衅滋事、伤害、贩毒等。(四)犯罪形态团伙化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团伙化越来越明显,且团伙作案日益增多。以矿区为例,2000年全市打掉青少年刑事犯罪团伙 23 个,这些青少年犯罪团伙以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联系为2纽带结成,有的以同学关系组成,有的以居住地结成,以成年犯为主少年犯参与,

4、少则三、五人,多则二十余人,进行抢劫、强奸、盗窃等团伙犯罪活动。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一个普遍引起关注的问题,犯罪学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探讨。只有真正明确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 ,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好对策,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则成了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重中之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发育未得到相应的引导,存在强烈的自我注意感,盲目自信,缺乏社会经验,而且逆反心理极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一旦遭受挫折或者某些合理的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本能的产生愤恨、仇视反叛心理,情绪易波动,且又难以自我控制,甚至一件小事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激情,稍有

5、诱发原因,就会触之即发,产生突发性犯罪。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造成犯罪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样,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它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司法实践来看,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教育方法失当 父母的行为不检点,或者采取溺爱、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为人父母者,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可是,我们许多做家长的往往由于对孩子过于溺爱或是要求过高过严,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害了孩子,使原本美好的愿望化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如今,在不少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有宠爱滑向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

6、要怎么便怎么。这种一味迁就而不加引导的做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做事情随心所欲的坏习惯,从而形成自私自利、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他们常常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为我独尊,经常干出出格的事情,严重的就构成犯罪。据统计,上海在近几年来发生的家庭暴力中,未成年人隔代施暴正令人担忧的呈现增长趋势。未及弱冠的少年,竟然将父母或是祖父母们打的遍体鳞伤。而对孩子从小过于溺爱,使孩子性格畸形,性情暴躁,是造成这种“儿子打老子”现象的主要祸因。 2、家长重养轻教,放任自由,顺其自然 有些家长重养轻教,以为孩子生下来把他养大,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将来能否成人、成材却不往深处想。因此,他们只

7、顾供孩子吃喝,而对孩子的行为品德等等漠不关心,直到孩子出了“问题”方才3悔悟。 有些学生家长,对自己上学的子女关怀特别少,甚至连孩子在哪一年级读书都不知道。与此同时,由于现在的孩子性早熟,同时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及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牺牲品”,或是走上“早恋”的歧途。3、家长行为不健康 孩子缺乏鉴别能力,视父母为“榜样” ,于是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做出了“惊人之举” 。苏北某县一重点中学高三学生胡某,其父经常在家看黄色录像。胡某参加高考后,因无事,便翻出父亲从黑市买来的黄色录像带观看。片中的刺激镜头使胡某想入非非,不能自拔。终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守候在一个路边,当一晚归的女孩

8、儿匆匆走过时,他疯了一样的扑了上去 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分占 75%以上。因此,做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影响,甚至左右孩子一生的道德行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文明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文明的承继。家庭是社会文明的承继,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父母的言传身教。 (二) 学校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学业表现与青少年犯罪 学业表现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功课掌握的好与差的程度。学业状况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学习成绩差的青少年学生,整天闷闷不乐,无心学习。同时,由于学业成绩差,有些校方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批评、挖苦,渐渐地,他们成为学生

9、群众中孤独的竞技者。要么升学考试中金榜无名,要么过早的走进了社会的大熔炉。面对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当代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世界,他们更加惊慌失措。此时,理想失落的痛苦,生命追求的挫折,就象影子一样紧贴着他们生命发展的活动,于是,他们会觉得生命的困惑,自我价值的受压,就如一位 15 岁的中学生所倾诉的一样:“我就象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港口。孤独、寂寞时常笼罩着我,使我常常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哀,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而我就好像穿行于沙漠中孤独的旅行者一样,多么害怕没有人和我会晤啊。 ”这种青少年就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关系与青少年犯罪 学校关系是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

10、为使教学机制正常运行所形成的有机的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全部活动的总成。继包括一个学校的办学方针、班级编排、教学人员的配备、后勤管理等,包括为规范学生行为所制定的各种规则以及对失范学生的教育措施等等。我国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学校,其根本任务是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4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都得到发展。可是在此过程中,又产生了不少偏差和失误,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恶果,从而使有些青少年跃出了理性的王国而跌入了违法乱纪的深渊。3、学校处分与青少年犯罪 学校处分是学校对违反了学校

11、的规章制度、学生守则以及学生行为准则的学生所进行的处理,包括警告、记过、留校查看、开除学籍等。它是挽救学生、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运用的好,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威慑、警告的作用,使之下次不敢再犯,改掉不良习惯,重新做人,奋发向上;对其他一般学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使他们懂得学生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可违背,违背了就会受到制裁,从而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专心攻读,遵守纪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运用的不好,容易使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一蹶不振,在邪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不能自拔,沦为违法犯罪者。前几年里,有的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工作的重心,一切为了升学率,一切围着上学转,由此,把

12、一切(三)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都是小环境,社会是大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表现在:文化市场不正确的导向,当前社会上一方面是大量不良文化的客观存在,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非法音像制品、书籍、报刊杂志随处可见,另一方面是正面宣传教育形式过于枯燥,致使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易被不良文化所吸引,沉湎其中,由于社会不良文化的长期作用,使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差,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界线逐渐模糊,误认为不良文化表现的内容就是当今的客观现状。同时,也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使理想信念严重扭曲,价值趋向出现误区,精神生活狭隘、空虚、颓废,寻求感官生理

13、刺激的日渐增多,当其欲望因种种原因无法满足时,遂将低级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作为追求目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1、黄色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2005 年全国法院共判处青少年犯罪 293435 人,比 2004 年上升 16.64%,其中犯流氓罪和奸淫幼女罪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在性犯罪的青少年中,有 60%以上是不同程度的受到黄色传媒的毒害而走上犯罪的道路。2、黄色传媒是直接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1)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有强烈好奇心。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抑制不住生理的骚动,便5可能冲破现行法律规范与社会伦理道德走上犯罪道路。 (2)青少年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外界影响。

14、因此,如果我们的文化时常大量充斥反映暴力行为的书刊、录像、电影等等,而大众传媒又缺乏必要的正确导向,那么,青少年就容易把其中暴力角色作为榜样来学习。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行为,大多数都是从电影,录像和书刊中模仿学习而来的。 (3)大众传播学理论认为,传媒密度与频次决定着传播效果。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黄色传媒的密度与频次越大,性犯罪的动机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大。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有关专家指出,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知识基础在学校,健康成长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家庭防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长作为第一任启蒙老师,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家长责任重大。家长要

15、主动联合学校与社会,做好对失足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既不要歧视冷落,又不能推卸责任,应通过付出更多的关怀,鼓励帮助,为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改正错误,重新回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 1、成立家庭学校或家庭教育咨询中心,有目的,有重点,有组织对家长进行教育 2、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和睦、温馨、友爱、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和环境 3、建议实行家庭安全承包制 (二)巩固学校防线 1、正确办学思想,正确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我国设立学校办义务教育,目的在于国家为社会输送成千上万的合格人才和劳动者,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为此学校在善于发现、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更加着眼于大多数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决不能

16、根据考试得分高低来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 。甚至将“查学生”当成“包袱”弃之不理。 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研究所的皮艺军所长说:“开除应该从学校废除,把青少年推向社会,其实就处于谁都不管的状态, ”据他研究,青少年犯罪大多数是在他们闲暇时间,这段时间不能为社会控制。众所周知,流失生、辍学生流浪社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其对学校的积怨很容易转化为对抗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经过调查未成年人犯罪中流失生、待业者约占 37%。 2、强化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树立良好的校风 首先要从时间上保证道德法制教育,中6小学都要设立法制课,选派优秀教师,采取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内容上要具有时代感,使学生接受,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 其次,拥有一定的文体设施、图书教具,课余活动场所,使未成年人旺盛的精力有所寄托,并得到合理、适当的满足。学校要把人力、物力、财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切不可体罚,歧视,排斥或随意给予处分,尤其是开除要慎之又慎。 (三)加强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