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88864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三中高三第一学期第十一次周考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三中高三第一学期第十一次周考历史试题历史试题(本卷满分 100 分,时间 90 分钟)1、单选题:(共 30 题 每题 2 分 共 60 分)1、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这样评价道:“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项政制是指A.盐铁官营 B. “贱商令” C. 闭关锁国 D.“海禁”政策2、学者萧功秦指出:“洋务运动的现代化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防卫现代化的弥散效应 ,那就是,只要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上走出第步,他们就不得不走出第二步,他们为了保

2、住第二步不至于前功尽弃,就不由自主地要走出第三步、第四步 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从个点向个面的不断弥散过程.”材料中的“第二步”应该是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C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D筹划海防,建立海军3、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一一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一一一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 B.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

3、于出超地位 C.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 D.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4、19 世纪 70 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活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 ”由此可见()A洋货大量向内地倾销 B中英贸易迅速发展C商业活动离不开钱庄的支持 D钱庄在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5、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此皮毛之2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

4、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A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 D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6、杨德才在中国经济史新论中指出,1920 年同 1913 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 152%和51.3%。这种速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7、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 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 篇文章)认为中国

5、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 ”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8、1929 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取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量衡为辅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设立度量衡局监督执行。这一政策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果 B、有利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形成 C、使中国开始触入了世界市场 D、推动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9、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

6、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10、1945 年 12 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 85 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 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 4378 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 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的经营( )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7、 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11、1950 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 1953 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3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12、 “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 。到 1961 年底,全省 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

8、责任制深入人心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13、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 1960 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 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1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 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 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

9、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l 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15、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贸易伙伴限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1957 年我国于广州创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通称“广交会” ) ,以港澳和东南亚为重点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贸易,广交会是中国适应新形势的对外贸易场所。材料反映出( )A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一边倒”格局 B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C中国开始呈现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D中国彻底打

10、破了美国对华经济封锁16、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4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 。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17、1979 年国务院 183 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

11、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企业具有一定自主权 B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质变C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D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18、1985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9、21 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

12、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革 B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20、20 世纪 90 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 1984 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 1996 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A. 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B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C上海开

13、放时间早经济墓础好、整体实力强D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21、1902 年 7 月 27 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 ,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5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2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 “衣食”篇中提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

14、是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23、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 , “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 (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 ,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 B.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C.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D.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24、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 。江南铁路通车后, “

15、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 。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商品运输成本提高 市场上洋货流行 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生活习惯日趋文明A. B C. D25、浙江卫视热播的 2013 年度中国好声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其相关的人和观点成为瞩目的焦点。这说明A电视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B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和不断进步C该节目满足了所有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D中国的爱情婚姻观又一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26、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6口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