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7286407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活动1.心理学 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1(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3)意志过程:意志心理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个性心理2(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

2、学依据1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1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2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3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4二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1) 神经系统的结构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基本形式)无条件反射:是先天

3、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首先,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其次,社会实践生活对人的心理起着制约作用(决定作用)。最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

4、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实验内省法,人的经验分为三种元素:感觉 意象和激情,忽视个体差异)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5、(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提出意识流)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 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

6、行研究。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 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

7、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四 心理学的体系儿童心理创始人: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学习过程(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发展: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著作“教育心理学之父”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思想廖世承:1924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发展:个体出生 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学龄前期 3-6、7)童年期(学龄初期 6,7-11,12)(四年

8、级 11、12 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需要具体形象为支柱)少年期(学龄中期 11、12-14、15)(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青年期(学龄晚期 14、15-25)(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成年期(25-65) 老年期(65 及以后)学习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 (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第二章认识过程一注意1.注意概述 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外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

9、 2.屏息现象2.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初级): 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2)有意注意(高级): 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特殊形式,有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大约 7+2 个方块组 5 到 9 个项目 无关联字母 4-6 个)影响因素:

10、 (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根本途径)2.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周期为 2、3 秒至 12 秒)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3。注意的分配: 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

11、统一的组织4。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增强注意的稳定性扩大注意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神经活动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2 2、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感觉感觉定义: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种类:外部感觉-视觉(枕叶)、听觉(

12、颞叶)、嗅觉、味觉和肤觉额叶脑负责计划流程,逻辑推理等,服从于意志和动机;顶叶脑负责触觉温觉、运动、语言等;枕叶负责视觉;颞叶负责听觉、嗅觉、情绪、记忆、想象等内部感觉-运动觉(肌肉收缩程度和四肢位置变化)、平衡觉(人体位置发生重力、方向变化)和机体觉(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器官活动不正常)(2)感受性: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受阈限感受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刺激范围关系: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3)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感觉后效 视觉后效(正后像、负后向)不同感觉

13、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以耳代目”;联觉: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知觉知觉1.概念: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2.种类:一、物体知觉(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 eg 形状、大小、深度、方位(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真正运动直觉和似动直觉)-动景运动 60MS,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二、社会知觉:对别人、自我、人际的知觉常出现的偏差:1.社会刻板印象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3.首因效应 4.近因效应 5.投射效应三、错觉(知觉的特殊情况)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 影

14、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3)对象的活动性(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2)知觉的理解性 :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直觉对象予以解释解释(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对象整合统一整体整合统一整体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颜色、亮度、形状、大小恒常性)知觉条件改变知觉形象不变3.观察: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知觉”观察力:人迅速敏锐的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

15、方面的知觉能力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型、敏锐性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4.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 (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三、记忆三、

16、记忆 1.记忆概述 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品质: (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3)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首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比较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去分开 (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2.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1) 识记 概念 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分类 (1)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影响因素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3)活动任务属性(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2)保持与遗忘 保持的概念:已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