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77441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语文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 级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语文学科)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别、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 卡的相应位置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收回。第 I 卷(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36 分)分)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随着时间(流逝/流失),游艺渐次 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

2、,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 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笔下这场妇儒皆知的“清明雨”,正是因凄凉、忧伤 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心怀(悲戚/悲泣)之人看清明细雨,会赋予眼前淅沥一层悲凉;而 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肌肤,更加剧人们的这种心理(反映/反应)。 “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 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渐次 乍暖还寒 B缅怀 妇儒皆知 C赋予 凄凄切切 D加剧 温情脉脉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流逝 悲戚 反应

3、B流逝 悲泣 反映 C流失 悲戚 反映 D流失 悲泣 反应 3下列诗句中的“雨”和材料中的“清明雨”意味相近的一项是 A.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B.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C.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90 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独树一帜,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 方式。虽然不乏批评之声,但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B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老人建国初随丈夫甘其昌将军回到江西老家,当时农村条件极为艰苦,她却 安之若素,在乡村教师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为乡亲们

4、办了很多好事。 C中央“六项禁令”出台后,有人变出入高档餐饮场所为出入隐蔽的私人会所,变行贿送礼为冠冕堂 皇的“试吃试用”,但这些花招不过是巧言令色,改变不了其腐败实质。 D省人口计生委表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绝非信手拈来般容易,还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 学测算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我省省情的实施方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宁泽涛火了,一夜之间,朋友圈满是他的刷屏,他掀起了整令互联网的波澜。他虽然是冠军,更是 颜值爆表的“体坛小鲜肉” 。B.迪亚克表示,中国是个体育大国,为国际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增强体育事业 发展过程中推动了田径运动的大发展。国际田联

5、愿进一步加强同中方的交流与合作。 C.由于延迟退休或实行弹性退休制、改革电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重大变革,对广大群众来说并不是 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D.新兴市场股市今年已下跌 15%,多个国家货币兑美元创多年来新低,货币贬值幅度在 3%以上的新兴 市场经济体高达 17 个。过去两个半月,A 股指数下跌了 32%,恒指下跌了 2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 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

6、四极。 ”在古人 心目中, “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 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 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 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 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 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围最近的秦国

7、,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 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 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 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 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 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

8、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 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 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 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 “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 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 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

9、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 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 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 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节选自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 ,有删改) 6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 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 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

10、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 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 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 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及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 得规规矩矩。 C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

11、常重视。如 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D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 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 “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 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C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

12、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 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三、 (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甲】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欧阳修

13、伶官传序 )【乙】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 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 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 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仇 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 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 ”因格其命。逾年,而伶 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

14、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 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格:纠正,匡正。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顾:看 C又知音,能度曲 知:通晓 D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行:走路 10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B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C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D公言虽正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15、是 A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B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来源:学|科|网 Z|X|X|K C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D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将庄宗兴衰境况对比后,得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B乙文中,庄宗不能理解和接受郭崇韬等人的进谏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C甲乙两段文字的立足点是一致的,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在于人事。 D甲文的语言议论性强,逻辑严密;而乙文则史学味浓,故事性强。第卷(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共共 114 分)分)四、 (24 分)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5 分) (2)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 (5 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指表亲。 (1)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