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ppt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7270357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ppt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豁然( )俨然( )阡陌( ) 垂髫( )邑人( )骥( ) 间隔( )问津( )叹惋( ) 郡下( )缤纷( )诣( ),hu,yn,qin m,tio,y,j,jin,jn,wn,jn,bn,y,第25课 桃花源记,语文版 八年级下册,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第一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2、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文体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是“诗”的序言,“诗”是“记”的补充,并集中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和赞颂。,桃花源诗是由晋朝文人陶渊明作于永初二年(421),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桃花源诗【晋】陶渊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

3、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

4、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从成语来整体感知课文,阅读课文,说说哪

5、些成语出自这篇文章?,1.世外桃源2 成语释义: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战乱的美好地方。 2.豁然开朗 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3.怡然自乐3 成语释义: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无人问津4 成语释义: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成

6、语出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5.鸡犬相闻 成语释义: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阡陌交通 成语释义: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成语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7.黄发垂髫 成语释义: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成语出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

7、落英缤纷 成语释义: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成语出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成语释义: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10.与世隔绝 成语释义: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成语出处: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不足为外人道 成语释义: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原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屋舍俨然 成语释义:房舍整整齐齐。屋舍:房屋圈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8、 成语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请”,邀请。),通 假 字,积累:文言词语,1.芳草鲜美 2.阡陌交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遂与外人间隔 6.无论魏晋,(古:鲜艳美丽。今:指食物味道好。),(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妻和子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地方。),(古:隔断,隔开。 今:距离。),(古:更不用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屋舍俨然,(房屋,名词),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寻

9、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舍,志,寻向所志,(寻找,动词),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寻,一词多义,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既出,得其船,(他,代渔人),见渔人,乃大惊,(就,于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其,乃,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为,1.渔人甚异之 ( ) 2.欲穷其林 ( ) 3.处处志之 ( ),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2.省略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

10、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省主语),(“也”表判断),(句前省主语“渔人”),(句前省主语“山洞”),(应为“问之所从来”,省宾语),(应为“便要之还家”,省宾语),文言句式,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既说出如此,不复得其路。,发现,进入,拜访,再寻桃花源,2.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你对桃花源的感受,并简述理由。,美,乐,奇,外部环境: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1.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内部环境: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

11、犬 相闻。,2.桃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 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 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 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 呀眨的。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 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庄 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得,3.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欢乐呢?,老有所养,丰衣足食,和平安乐,无忧无虑,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受到热情款待,4.奇在何处?请你找出相关语句。,桃林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奇:仿佛若有光。且形状也奇;初极

12、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人奇:种作、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奇:处处志之,不复得路;名人访谈,竟然“未果,寻病终。”,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得到它吗?为什么要虚构?解释“世外桃源”的意思。,找不到,虚构的;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经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

13、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10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4、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2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便要还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咸来问讯 不足为外人道也 21.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3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22.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喜欢这种生活吗?为什么?(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