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际关系史&amp#183;名词解释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726682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国际关系史&amp#183;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近代国际关系史&amp#183;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近代国际关系史&amp#183;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近代国际关系史&amp#183;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近代国际关系史&amp#183;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国际关系史&amp#183;名词解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物1) 黎塞留:路易十三时期的法国宰相,红衣主教。对内,他主张强化绝对君主专制统治,并努力将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的国家。对外他将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 ,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2) 路易十四:法国国王,1643-1715 年在位。致力于独揽大权树立绝对君权,在全国建立中央集权,掌握全国大权。对外沿袭马扎然、黎塞留的扩张政策,致力于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夺取欧洲霸权,法荷战争后问鼎欧洲霸权,但随后实力被反法同盟一次次的削弱并在七年战争后失去霸主地位。3)

2、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王。对内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发布了民法典 ,并随着他四处征战而广为流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欧洲其他各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外进行拿破仑战争,主要是他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前期具有反干涉主义与霸权主义,但后期具有侵略性。4) 梅特涅:效忠哈布斯堡家族,信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原则,坚持正统主义,竭力维护大国均势,鼓吹对他国内政的干预。拿破仑战争后期,既促成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俄国西扩的企图,对欧洲均势的恢复起很大作用。维也纳会议中代表奥地利居于主导地位,为奥地利在战后欧洲秩序的建立中谋得最大限度的利益。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因此维

3、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时期也被称作“梅特涅时代” ,梅特涅本人也被称作“欧洲的马车夫” 。5) 俾斯麦:德国铁血宰相,统一德意志,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对外以遏制法国防止法俄联盟为核心与欧洲国家进行结盟,形成对德国发展有利的联盟体系,即俾斯麦体系以维持欧洲的均势。俾斯麦体系不仅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促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维持了欧洲的均势,使得整个欧洲能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战争1) 三十年战争:发生于 1618 年至 1648 年的一场大规模的宗教矛盾掩盖下的世俗利益之争。战争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而起,经历了四个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

4、、瑞典阶段和法国瑞典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的战败结束。战后交战双方召开了威斯特伐利亚会议,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对双方实力进行了重新划分,形成了均势格局。在战争中法国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口号,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崛起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开启了近代国际关系史的新纪元。2)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发生于 1704 至 1714 年,它实质上是英法争霸的第二场战争,也是欧洲反对法国称霸的一场战争。战争以法国的战败结束。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 ,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力量,建立起新的大陆均势,法国的霸主地位被削弱,英国的实力大大提高,普鲁士也借机一跃成为王国开始踏上强国之路,为普奥矛盾埋下伏

5、笔。3) 北方大战:发生于 1700 年至 1721 年的一场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和黑海等出海口,进行对外扩张而展开的一场战争,战争以瑞典的战败告终。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签署了尼斯塔得和约 。俄国通过和约合法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从内陆国转变为濒海强国。而瑞典被大大削弱,从此衰落下去。4) 七年战争:发生于 1756 年至 1763 年,实质上是四次英法争霸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是普奥为了争夺对德意志领导权的一场战争。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法国在战争后走入低谷,英国建立起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霸权。而普奥之间较量的出现标志着国际政治的中心由西欧转入东欧。5) 拿破仑战争:是拿破仑同反法同盟进

6、行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战争初期的主要倾向是为了保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反对反法同盟对法国内政进行干涉,反干涉主义。战争后期的性质逐渐转变为对外的侵略战争,体现出强烈霸权主义。但拿破仑对外征战期间,将民法典广泛在欧洲传播,使“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深入欧洲人心,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6) 克里米亚战争:发生于 1853 年至 1856 年,是一场因沙俄和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而起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战争以沙俄的失败告终。沙俄的战败说明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腐朽,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

7、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而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7) 普法战争:指 1870 年至 1871 年期间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也是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争以法国的战败收场。战后双方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德国完成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占有优势;而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法战争还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8) 美西战争:指 1898 年间在发生的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以西班牙的战败结

8、束,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 。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西战争是一场典型的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标志着美国从此加入了争霸世界的行列。9) 英布战争:指 1899 年至 1902 年间发生在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的有一场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殖民的战争。这场历时 3 年的战争使双方损失惨重,迫使双方进行和谈以停止战争。交战双方签署了韦雷尼井条约英布战争对英国的“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战争中孤立的应该在外交、军事等多方面受到了极大限制,迫使英国改变传统外交政策,开始寻求盟

9、友。10) 日俄战争:指 1904 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利益进行的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争的帝国主义战争。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于 1905 进行和谈并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 。日俄战争扩大了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它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而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 1905 年革命的爆发。但美国并不希望日本强大,因此在战争后美日矛盾逐渐凸显。会议1) 维也纳会议:指 1814 年根据第一次巴黎和约的规定,为继续解决欧洲战后秩序问题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在英俄普奥四国的操纵下,就如何处理战败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进行争论。这次会议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大国大体再次形成领土

10、均势;同时还形成了以“大国协调”为核心的维也纳体系。会议中的强权政治,恢复君主专制等内容体现了维也纳会议的局限性,但对于河流共管、外交语文和禁止黑奴和奴隶贸易方面的内容又是具有进步性的。2) 柏林会议:指 1878 年为解决东方问题和圣斯蒂杰诺条约引起的问题,在俾斯麦的主导下欧洲列强于柏林举行的一次会议。会议签订了柏林条约条约重新勾画了近东地图,东方问题暂时得以缓和,并避免了一次大国战争的爆发。为了继续控制欧洲局势,俾斯麦领导的德意志帝国开始走上了与别国秘密结盟的道路,并一度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结盟体系,开启了纯实力政治的时代,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分水岭。和约1)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三十

11、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签订的和约的总称。它对领土分配问题、荷瑞的主权问题、帝国体制问题和宗教方面问题进行了规定。和约调和了现有矛盾,从政治上分裂了神圣罗马帝国,严重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实力;但同时也造成了新的不均衡,法瑞通过和约使自身的实力加强,引起了英、荷、德意志和丹麦的不满,为战争埋下了隐患。但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和约本身也成为了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起点,具有进步性。2) 乌德勒支和约: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后交战双方签订的和约的总称,内容包括对西班牙王位的安排,领土的安排等内容。和约肯定了德意志存在,为日后普奥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奠定了基础。同时,和约还重新

12、分配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建立起了新的大陆均势格局。第一次将“势力均衡”这一概念正式写进了条约,进一步丰富了国际关系内容。3) 巴黎和约:指克里米亚战争后交战双方在巴黎签署的和约。和约中规定,黑海对各国商船开放,禁止沿岸国或任何其他国家军舰的通行。这大大削弱了俄国的实力,其原来在黑海所享有的权益也不复存在;同时,1815 年后对法一致的联盟彻底瓦解,欧洲均势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的均势转变为英、法居优势的均势。4) 维也纳和约:P675) 柏林条约:在柏林会议后欧洲列强签订的条约。条约对圣斯蒂杰诺条约的部分修改,英俄奥三国在近东实现了一次权力的在分配,东方问题暂时缓和,避免了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3、同时,条约迫使俄国放弃了大保加利亚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俄国的扩张范围,重新勾画了近东地图,是列强博弈和妥协的结果。体系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指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欧洲各个国家力量的重新分配后,所形成的新欧洲格局,即以法国和瑞典为主导的均势格局。2) 维也纳体系:是指根据维也纳会议后,建立起的一个新的以大国协调为载体,维持欧洲大国领土现状和保卫正统秩序的新格局。它使欧洲大国在领土上形成了一种大体的均势,但这样的均势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加之英国在是否应该干涉他国内政上与其他国家的意见不一,这些注定了维也纳体系必将瓦解。但维也纳体系中体现出的强权政治,大国干涉小国内政等因素却

14、是退步的。3) 俾斯麦体系:其他1) 神圣同盟:指 1815 年在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发起,奥地利和普鲁士国赞同,于同年签署神圣同盟宣言 ,以三国共同存在的君主专制为基础建立的俄普奥的三国间的同盟。神圣同盟实际上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是为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下的产物。它从精神方面吧个君主国联系起来,为合力镇压革命提供了一个连接的纽带。2) 四国同盟:指英、俄、奥、普 4 国为保证 1815 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四国同盟和神圣同盟相互配合,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从其后欧洲协调的时间看,它的作用主要是维护反动统治调和列强矛盾,因此它在客观长增加了

15、维也纳体系的稳定程度。3) 欧洲协调:指由四国同盟条约中确定的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安排。由于大国定期开会,试图取得一致意见们因此形式上又叫做欧洲大国的协调,即欧洲协调,在当时叫做会议外交。其实质目的是为了谋求欧洲大国间矛盾的妥协,进行种种政治交易,维护大国的利益,保持强权政治。这种体制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发挥了特殊的作用。4) 东方问题:是 19 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5) 天定命运:是 19 世纪 30、40 年代扩张主义者为给扩张制造理论根据而把各种扩张思潮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炮制出的理论,认为“北美是上帝分配给美国增长数百万人让美国人自由发展的地方” ,鼓励人们通过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扩张美国土地。该理论的出笼大大激起美国扩张主义热潮,推动美国的领土扩张。美国的扩张活动被贴上“天定命运”的标签后,这一理论指导了美国整个 19 世纪领土扩张的完成。6) 光辉孤立:指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里同欧洲大国缔结有长期义务,特别是有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充分保持英国的行动自由,避免受到事前盟约的束缚,实际上体现了英国维持欧洲均势的需要。但在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过程中,英国开始处于不利地位, “光辉孤立”政策受到挑战,英日同盟的建立标志着“光辉孤立”政策的结束。7) 萨拉热窝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