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模块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57263785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4.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鉴赏》模块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音乐鉴赏》模块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音乐鉴赏》模块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音乐鉴赏》模块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音乐鉴赏》模块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鉴赏》模块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鉴赏》模块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鉴赏 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2008年修订稿),湖南文艺出版社,一、(一) 模块的功能和价值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音乐鉴赏教材解读,(二)内容目标能够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常见音乐体裁及表演形式,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欣赏中外作曲家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体验其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认识、了解不同音乐流派及其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贡献等。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

2、主要线索和成就。了解西方音乐不同发展时期的简要历史。聆听有代表性的通俗音乐作品,认识了解中外通俗音乐的发展简况,并能对其做出评价。能够联系姊妹艺术或其他相关学科,对所聆听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文化特征作比较,并进行综合评论。学习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能够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的认识。,(三)活动建议提示以聆听为主。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行音乐资料的搜集与交流。展开联想与想像,用口头描述等形式表达音乐鉴赏的心得与体验。,(四)模块的编写体系与内容框架引 言音乐鉴赏模块的编写,不同出版社的送审教材呈现出各不相同的面貌:有将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分编安排,以中外音

3、乐历史发展的线索展开的;有按音乐的不同体裁和形式类别分章编写的;还有以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认知为引导,将不同的音乐材料进行综合编写的。选自从实践到决策(第65页) 王安国主编,1、湘艺版音乐鉴赏教材,构建了以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认知为引导的“多元递进”与“人文协同”的编写体系。附: “多元递进”与“人文协同”诠释图,2、模块编写基本理念与框架思路(1) 基本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表现为以音乐学习的主体高中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伴随着教材自主的进行音乐体验,并从中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乐趣,从而增长他们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素养与才干。确立以音乐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精选音乐学科中最具本质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辅以

4、相关的人文知识为教学内容。重视教师引领作用。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深化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这一教育理念。,(2)框架思路构建教材中应着力体现: 主体意识:明确教材是供高中学生使用的。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建构知识、训练技能,符合他们兴趣爱好。倡导发现、探究式学习方式。 审美意识:教材无论在内容、体例上,必须以审美为主线,突出美的本质,关注音乐审美体验的过程。同时要重视教材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美观,有艺术韵味),有审美价值,学生比较喜欢。 民族意识: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要具有中国特色,不盲目照搬西方经验。让学生在开放的多元音乐文化视野中,习得认同感。 开放意识:充分汲取世界各

5、国优秀音乐文化精华,虚心借鉴国外高中音乐教材建设方面的经验。 现代意识:在内容选择上能及时接纳和传播最新的音乐创作精品,在编写手段上、内容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网站下载,数字技术等) 。,教材文本最终应体现:基础性: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关注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以及人类音乐艺术发展历史的基本脉络等内容。实践性:音乐本是活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材编写充分考虑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打破模仿专业音乐教材,以及以学科本位为主的教材体系。多样性:教材载体的多样性,如课本文字教材,声像教材,多媒体教材和电子读物等。,开放性:学生习得的音乐经验并不完全是学

6、校音乐教材。传统音乐教材比较封闭,使得学生所获得的许多音乐经验都来自教材之外,因此教材应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其一,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上不追求系统全面和统一,以利于因材施教;其二,教材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实践、交流合作、资料收集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其三,教材为教师和学生留有足够的创造余地,把学生喜爱的最新音乐精品引入课堂。其四,教材应面向全体同学,关注有特长的同学的兴趣爱好。其五,关注社会音乐教育活动的发展,使之与学校音乐教育密切配合。,3. 模块的内容框架音乐鉴赏模块分为五个部分或大的单元,其单元

7、名称分别是:音乐的欣赏、音乐的美、音乐与民族、音乐与时代、音乐的体裁。这五个部分又细分为23个人文主题的小单元(约3334节课),供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共2个学分。,二、音乐鉴赏教材分析与 教学建议,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

8、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的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选自解读第271页),对教材使用(处理)应体现:,第一单元 音乐的欣赏 (3课时) 一、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1课时)少女的祈祷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 重点:1. 了解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为基础,在时间上进行的,通过人们听觉器官来感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2. 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及表现意义。通常为:旋

9、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和声、复调、调式与调性、曲式等。3. 音乐的表现特征。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以音响为物质外壳。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声波是流动的,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流动性,而没有空间性。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比较,能强烈、细腻地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二度创作。在文学艺术领域中,文学、绘画是属于一度创作;音乐属于二度创作,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必须通过艺术家的演唱、演奏等再创造过程才能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产生审美效应。为此,二度创作是音乐最终完成的重要一环。有了这一环节,音乐创作才能获得实际的社会存在价值。,听赏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难 点:领悟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

10、和非具象性(形象性)、不确定性的内涵与特征。理解音乐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表现什么的道理,即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和多解性。问:音乐有涵义吗? 答:有。问:你能用语言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答:不可能。,是的,音乐的语言只能感悟,在心灵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或用言语描述得很清楚。为什么?因为音乐的语言不具有语义性和具象性。用比较法举例:语言文字:喂!快来吃饭啰!,绘画:,(比较时先唱曲谱),喂! 快来吃饭啰 , 快来吃饭啰 !,二、培养音乐的耳朵 (2课时)山林的呼唤(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第一乐章)夜(山林之歌第五乐章)1812年序曲 重点:1.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或记忆)山林的呼唤或1812序

11、曲的音乐主题、典型节奏以及乐曲结构。逐步领悟“培养音乐的耳朵”这句话的含义。,“培养音乐的耳朵”含义的诠释第一层意思:音乐是以听觉为基础的审美体验活动或接受活动。“培养音乐的耳朵”不是单纯生理方面的“听力”,而是具有审美意义的“音乐鉴赏能力” 。前一种感知是指耳朵辨别声波振动的能力,属于物理现象,后者是指人通过听觉获得审美体验能力,它具有社会的、文化的属性,这种感知是建立在物理现象上的精神现象。例如敲门声“嘭”与听某种音乐是绝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体验。应该培养学生用比较宽泛的心态欣赏音乐作品,感悟作品的整体生命。,第二层意思:培养音乐的耳朵的内涵是什么?音乐的聆听体验活动,首先是引起感性体验能力,

12、这种体验能力具体表现为:(1)对音乐自身各种听觉属性的感受能力:如高低(如高音让人产生亮、轻、小的感觉;低音使人产生暗、重、大的感觉等)、长短、强弱、快慢、音色、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2)对声音之间结构关系的感受能力。人的听觉感受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具有听觉属性相似的声音之间联系的判断,这种听觉联系的判断取决于对声音的选择性注意和保持能力。如关注音响结构之间各种细致的变化,旋律展开对比,节奏的转换,和声的浓淡(和谐、不和谐、尖刺),乃至力度与速度的骤变等。,其次,通过唤起学生的联系(想像)与综合经验生成新的体验。如生活经验的激活,产生综合更复杂感性体验,甚至上升至某种观念形态或思想及哲理

13、。当代学者研究表明:在欣赏音乐中, “在复杂结构中,对声音选择性注意力,对声音注意的保持(实际属于记忆),以及对音响结构整体属性的感知力,是具有音乐审美能力与没有审美能力之间的关键区别” 。(选自王安国主编从实践到决策第85页),第三层意思: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的主体创造性有一些理论家认为音乐作品具有“多义性”,音乐作品内容则具有“多解性”或“不确定性” 。他们往往是从音乐构成物的“非语义性”和“非空间造型性”等特点中去寻找。但从主体音乐欣赏者的意识活动来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可清楚认识其中奥秘。众所周知:“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作品内容的“多义性”与“多解性”,其实还反映出音乐欣

14、赏者审美体验的丰富性和创造性。由于音乐作品的表情性和描绘性(造型性)通常使其具有相对稳定的状态的性质,例如从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中,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出欢乐或豪迈的激情,而当一曲蓝色多瑙河回响在耳边时,我们的脑里绝不会出现死亡、阴暗的景象。也不可能把这首乐曲同哀怨、愤懑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欣赏者总是与音响结构和感性样式相吻合。,因此,总的来说,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审美活动,音乐审美是的体验活动,是对音乐生命整体动态的把握与感受,也是对音乐生命的动态比较宽泛的整体感悟,而不是机械图解与诠释式的体验。,第四层意思:“培养音乐的耳朵”要着力克服教学的失误1、 “对号入座”欣赏方法:如龟兔赛跑一

15、课,教师往往这样讲解,长笛代表小鸟,竖琴代表流水,单簧管代表兔子,大管代表乌龟等。开始是早晨的音乐(播放录音) 龟兔开始赛跑(播放录音) 。将音乐与有关乐器、内容一一对应,认为这样就理解音乐了。将音乐欣赏具象化,从而使学生主体的感受都指向教化目标。这种将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关注音乐“说了什么”,以听懂音乐所说(内容)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抛弃。2、 “按图索骥”欣赏方式。教师将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图挂在黑板上,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曲式结构,然后按曲式结构顺序听音乐。考试时只要学生能够听出曲式结构,就等于懂得了听音乐,就可以算是有“音乐的耳朵”了。这种方式表现上向音乐靠近了一步,实际上

16、是作品分析,是1+1=2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思辩活动。这种活动几乎有近似于“尸体解剖”之嫌。,下面请大家比较两种欣赏教学的个案: 课题:流水(古琴曲) 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说音乐:这首乐曲描绘了清流从高山大谷中流出,淙淙作响,潺潺向前,这是长江的上游,这是可爱的演奏出一些碎音,表现漩涡急转,流礁相冲,好一派奔腾的景象:游历了祖国大江,观赏了各种奇景,人们的感情得到一种升华,思想进入一种境界,激情的旋律发自心底,直冲而出,由衷赞美祖国山河,课题:两个犹太人(一个富人,一个穷人) (穆索尔斯基曲,拉威尔配器) 老师导引:这首标题音乐作品明显地分为三段,有两个设计得有些夸张、幽默的主题,一段主题旋律在低音区粗壮地齐奏出来,节奏长短不一,不讲条理的表现给人造成一种蛮横而不可通融的印象,根据标题的提示以及史料对作曲家该曲创作动机的介绍,我们可以猜测得出这段音乐要表现的是那幅画中的“富犹太人”的形象。第二段音乐中再现了浅淡而单薄的和声,主题的旋律移至高音区,用细碎的节奏型单调而乏味地奏出,末了还表现得有些怪气,我们猜测,这大概就是那个贫穷屈辱的犹太人可怜巴巴的形象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