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25825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议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议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议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议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议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方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阵地作用、主渠道作用和载体作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系统地提出了“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一重大历史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2、化和大众化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方向。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结合中国的实际,通俗易懂,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当代中国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被更多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和运用。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了一系列深入实际的研究,在学理研究、意义阐述、内涵建设、载体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成果。借 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充

3、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发挥高校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前提是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和信仰马克思主义,而坚持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主要体现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舆论导向、价值体系武装人、教育人、引导人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对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带领人民走上富裕之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重新审视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重新认识了资本主义,借鉴了许多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科学的判断

4、,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经历了解放思想的关键阶段,经历了人们转变思想、转变观念的漫长过程。其间,有人不接受西方的生产方式,不接受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产品,把中国借鉴西方成果说成是否定马克思主义,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顶住了压力,率领中国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以改革开放的最新成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科学回答了什 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坚

5、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的根本保证。当代中国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体现在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体现在机关、学校、企业、乡镇、社区等诸多领域,最为直接的体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方面。高校是汇聚人类智慧和文明的阵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阵地,是培养社会新人的阵地。高校是否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系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意识的多元化,中国高校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学习

6、、宣传、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保证中国高校的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订中国高校的发展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定中国高校的发展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拓宽中国高校的发展途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证明,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领中国社会思潮。通过高校这个 传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窗口,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决心,展示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业绩、成就,展示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

7、主义的未来与发展。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阵地作用,深度发掘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合点,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二、发挥高校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渠道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标志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被更多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需要一定的载体和渠道。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断创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如,通过媒体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召开理论研讨会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问题,通过党校等机构培训党员干部、增强其马克思主义修养,通过支持相关科研机构课题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等形式,积极拓宽马克思主

8、义的学习和传播渠道。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对全党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也为全社会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树立了榜样。高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体现当代中国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窗口,是对青年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对学生开展直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即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为更多青年学生凭能力和水平上大学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校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9、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等方面增加了几倍、甚至几十倍。中国已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在高校开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高校也因此成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二是对社会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高校培养的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理论素养,对社会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用他们的理论知识宣传马克思主义,用他们的综合能力实践马克思主义,用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身边的人信服马克思主义。概括起来,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向在校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通过毕业生向身边的同事、向家庭、

10、向亲人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向社会传承马克思主义。正是认识到高校在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央及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强调,大力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 号) 、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 5 号)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科20085 号) 。进一步强调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激

11、励高校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高校必须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切实肩负起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要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要进一步巩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成果,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效果;要进一步彰显党团组织作用,积极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要进一步组织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发挥青年学生的社会影响力。2三、发挥高校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载体作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积极作用,发展繁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具

12、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实践中研究、总结、提高和完善的,没有研究总结就没有创新提高,也没有理性思考和理论升华。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就要提高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能力,要对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当前,要着重研究回答“六个为什么”的问题,着重研究解决“划清四个界限”的问题,着重研究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升华及在马克思主

13、义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问题。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不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之一,更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场所和重点力量。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 “目前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近 40 万人,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力量的 4/5,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 85%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产生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3高校师资队伍的独特优势推动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影响力;

14、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独特优势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宣传作出了新贡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独特优势切实增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进”效果。4应当充分认识高校在创新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历史作用和比较优势,加强对高校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划、引导,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要高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核心,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贡献;要支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更好地贡献国家、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