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48878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5:高中同步测试卷(九)(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同步测试卷高中同步测试卷(九九)心连广宇心连广宇(A 卷卷)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出的种种 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与“情” 。其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代酒 杯名称众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为“爵” ,后常称为“觞” ,再后“觞杯”同称,到了唐 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杯”了。 酒文化中的“礼” ,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这在先秦

2、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商周 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 有严格的尊卑之分。在宗庙举行祭祀,因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 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 , “公卒爵,然后饮” , 亦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 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 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 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 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 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

3、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 如“寿”字, 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 “饮酒酣,武安起为 寿,已魏其侯为寿” 。寿,即上酒。这是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 酒。又如“釂”字, 汉书游侠郭解传记, “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 强灌之” 。釂,尽爵也。是说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已不用“寿” ,偶言“上” , 犹有古意;釂改称“干” “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情” ,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其中的闲情和苦意,闲情之时, 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逸致自然。陶渊明“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 之”和李白的“青

4、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缠琐事,不涉流俗,凸显了闲情。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更见闲趣,其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残杯,指装有剩酒的杯 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残”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 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往往表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情” ,多半在残杯中感 人至深。杜甫曾在长安困守十年,其时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 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两韵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 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

5、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 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情” ,杯成了当时 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摘选自朱启新酒文化中的杯 ,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饮酒器,杯在由酒生发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情”与“礼”中扮演了十分重 要的角色,它与我国的酒共同使我国的酒文化举世闻名。 B杯在文人笔下反映出来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杯”在众多场合里被频繁使用,成了酒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C自古至今,酒杯在我国有爵、觚、觯、角、觞、杯等多种不同的称

6、呼,它们造型 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D残杯指盛宴弃余或独饮罢酌之后存留剩酒的杯子,这种杯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楚 情景,倾诉着人生命运的坎坷,其情往往感人至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时地位尊贵的祭祀者用觯,地位卑 微的祭祀人员用角。而贵贱长少饮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 B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 管子弟子职中弟子事师,饮酒进食也有“左酒右浆”的说法。 C 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指祝福时持杯一饮而尽,而 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载的“使

7、之釂”中的“釂”则是指劝酒时强灌他人。 D陶潜“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与白居易问刘十九中透露出的情趣总体而言相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 后有序、酒食摆置有序,今天一些宴席上我们还能看到酒文化的某些遗风。 B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上” “寿” “釂”等字, “釂”字,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 “干杯” 。 C杜甫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写出了困守长安十年期间,追随权贵而误身 受辱的遭

8、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伤痛,写得极其悲慨。 D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寓情于景,成为我国酒文 化另一种晦涩委婉的深沉情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明边 贡 武乡吴侯令阳信,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 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 “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 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

9、母焉。 ”言已,则已慨焉,歙焉,啜啜焉,泣焉, 咄而思焉,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 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 ”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曰: “是某也,三老役焉,某也者廷掾役焉,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 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 ”已,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 之言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 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

10、? 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嗔焉乎,唾焉乎,漠焉 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 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 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 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注】 最:古代考核政绩的等级,以上等为最。若:和,与。咄:表示惊诧 的叹词。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帮助县令、丞、尉推行政令。廷掾:县的佐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

11、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 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 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B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 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 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C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 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 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D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

12、知后之父 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 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 , “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 “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吴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吴侯为阳信县令时,将该县若干届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的名字刻在石碑上, 把碑竖在听政堂东面,引起了乡亲父老的聚观与

13、评议。 B第二段大量使用“焉”字,音律整齐,具有韵味。它以虚词的独特表现力,生动 地描绘了村中父老的神情变化和对父母官的爱戴与怀念。 C作者认为,尽管村中父老的议论已经对众官吏作出了评价,但还是要题名立碑, 因为这样可以提醒警示后代的官员,让他们反思自己。 D作者在文章末尾补充交代了吴侯的情况,同时表彰了吴侯的为人和政绩,并肯定 他也将得到父老乡亲们的爱戴和怀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 译文: _ (2)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 译文: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

14、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8赏析最后一句中“透”字的妙处。(5 分) 答:_ _ 9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答: _ 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写集会这天天气特征的语句是“_,_” 。 (2)李煜虞美人下片以“_,_”承接上文,表达 了物是人非之意。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指出“_,_” , 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 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