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48807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四)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四)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四)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四)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四)(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同步测试卷高中同步测试卷(四四)和平的祈祷和平的祈祷(B 卷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西汉和东汉各历时两百年左右,中间经过新莽中断 15 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续 4 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清朝两千多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 5 000 万到 6 000 万之间,公元

2、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游牧民族在王莽后便分为南北,这给了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 89 年北征时,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北单于“不知所终” 。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草原地带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在当时人看来,

3、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帝来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光武帝更将篡权的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给了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志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

4、长足的进步。从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者一致将这一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看来,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其人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东汉在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

5、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的各种繁复问题。严格来讲,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 ,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帝国与章帝刘炟的重申儒家宗旨。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 400 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能说是时势所必然。(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虽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但是据仲长统的估计,汉亡时人口应逾千万户。B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

6、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与西汉变化不大,仍需武力讨伐和出使西域。C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为西汉所无,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一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D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吕后的灵位撤去,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后患,董卓就曾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生存。B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天认为的宗教性的标志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府之类的说法,但没有罪恶感,所以不需要

7、举行宗教式的仪式。C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D两汉法制逾 400 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就是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B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单于“不知所终” ,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的表现,说明东汉的整体实力强于西汉。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体现出这一特点。D由

8、于东汉法律只重刑法,没有民法的支持,当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社会产生各种繁复问题时,政府在技能上就无力处理。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 圣训 。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

9、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 ”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

10、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 。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B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

11、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C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D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

12、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潘耒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C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D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13、现代汉语。(10 分)(1)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译文:_(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古诗十九首(之十七)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注】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十月。惨栗:寒冷。蟾兔:月亮,传说月中有蟾兔,故以“蟾兔”为月的代称。遗:送。区区:真挚的情意。8请分析“愁多知夜长”的含意及作用。为什么说“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14、最能表现思妇的痴情?(5 分)答:_9钟嵘在诗品中称古诗十九首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 。请谈谈这首诗是怎样抒写“别离”之哀的?(6 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 。(2)刘禹锡陋室铭中写屋子虽然简陋,但只要居住在里面的人品德好就不会感到屋子简陋的句子是“_,_” 。(3)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旨,直接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_,_”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这几天,霍夫曼的心情就如同街道上空随风飘飞、不知方向的落叶一样纷乱复杂。霍夫曼名义上是驻某国大使馆的武官,实际上是一名双重间谍,不仅为自己国家工作,也给敌国提供情报。当然,他也获得了他人无法想象的利益。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 ,他娶了一个驻在国的姑娘,这样才有借口每天回家。这天早上,霍夫曼刚进使馆,大使就要他去办公室。霍夫曼下意识地摸了摸腰边的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