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六)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48745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六)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优化·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六)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优化·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六)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优化·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六)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优化·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六)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六)(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同步测试卷高中同步测试卷(六六)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 B 卷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漫议中国“鼎”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

2、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 “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 4 000 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 133 厘米,重 875 公斤,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

3、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美学家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

4、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上世纪 1995 年 10 月 21 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 50 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 2.1 米,象征 21 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 ”鼎底座高 0.5 米,2 米见方,上铸 5

5、6 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2006 年 1 月 1 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 2 600 年的农业税。同年9 月 29 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1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最初是古代炖煮和盛放食物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B鼎上的铭文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鼎”是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C鼎最早是用黏土烧制的陶鼎,大约在 4 000 多年前发展为青铜铸造的铜鼎。D鼎

6、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2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A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B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 ,庆贺联合国 50 华诞。C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D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 ,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B “鼎”作为象形字,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又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诸多意

7、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C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是“后母戊”大方鼎。D “世纪宝鼎”以其特有的姿形、纹饰、金文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礼器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北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内太守。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 周书有传。父咤,隋昌州长史。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隋大业中以常调注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汝俯就卑职,为须少禄

8、俸耳。 ”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 ”因谮之

9、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其年冬,遇疾,表请解职,许之,禄赐特依旧。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寻薨,年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太宗后因食瓜

10、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终始恩遇,未之有焉。(选自旧唐书杜如晦 ,有删改)【注】 常调:按常规迁选官吏。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

11、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 “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 ,在古代还有“右迁” “左迁”的说

12、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B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材。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C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

13、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5 分)译文: (2)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 (5 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临平注道中道 潜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注】 临平:山名,在今浙江杭州市。8简析“弄”字在首句中的表达效果。(5 分)答: 9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6 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

14、句是:“_,_。 ”(2)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描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看到的悲凉场景的句子是:“_,_。 ” (3)曹操观沧海中点明地点和观察对象,统领全篇的诗句是:“_,_。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石青嫂子艾 芜早上太阳仍象往天一样,把晴美的阳光抹上满峡的树林,叫带露的树叶草叶都亮得耀人的眼睛。只是石青嫂子的心上却阴暗极了,阴暗得象夏季乌云满布的天空一样,随时都会雨点似的落下泪来。看见屋里踢倒的板凳,打

15、烂的灯,再看见门前地里一片乱踏的脚迹。菠菜的叶子,踩来变成烂泥;番茄踩成一滩一滩的红浆。那些红浆很使石青嫂子疑心,怕是夜来扭扯的时候,石青身上流出来的血。有石青的时候,她从来没有感到过她这间山峡中唯一的茅屋是孤独的、寂寞的、可怕的。她只觉得面临小河、背靠山岭的一片斜坡,给予她无限的繁忙和劳碌。她终天头上包着一张蓝布帕子,不是拿锄头挖地、镰刀割草,就是手腕上挂个篮子,采摘什么东西。晚上星子都现在山峡的高空了,树林茅屋全隐藏在轻雾里面,小的孩子,坐在门前哭着喊妈的时候,她还在地里摘着苦瓜豇豆或是茄子辣椒,准备明天一早挑到五里以外的镇上去卖,好换点米回来。但自当家人被抓壮丁后的第四个月,有一天,忽然有三个人大模大样踏进了她的菜地,拿一根带子在东量西量的。她大声地加以阻止。“呵呀,你们踏着人家的菜地哪,那是才撒下种的!”一个站在斜坡边上的人,穿着长衫,悠悠然吸着香烟的,露出轻蔑的神色,叱责地说:“你在吵个鬼呀,这样叽叽喳喳的!”“这是我的地呀,我不该吵么?”吸着香烟的人眉头一扬,轻蔑地说:“这是吴老爷的!”“你们还是搬走的好,没有看过你们这里,人凶狗也恶的!”“要我搬走,那容易!人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