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48728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同步测试卷高中同步测试卷( (十二十二) )专题四专题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时间:100 分钟;分数:100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1931 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 1930 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

2、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

3、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

4、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对清华的挚爱。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1949 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清华基金”。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用到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 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法”。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5、。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当局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正是凭借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在那非常的

6、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清华的名片)相关链接:1931 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百度百科)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梅贻琦语)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

7、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罗家伦离职后,清华校长几次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请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面对清华现状,梅贻琦虽然推辞,但心里高兴,所以还是欣然上任。B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只是用“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C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势的

8、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D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劝他将这笔钱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E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任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2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答:_ 3梅贻琦先生挚爱清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 分)答:_ 4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硬人”张奚若王小民在中

9、国现代文化史上,张奚若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这位连蒋介石都敢骂的大学者,为中国的自由和民主引领了时代风骚。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这个个性在于他能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批判社会的不正常。80 年前,张奚若曾被徐志摩称为“一位有名的炮手”。徐志摩非常欣赏张奚若的个性,他认为“奚若这位先生是个硬人。他是一块岩石,还是一块长满着苍苔的(岩石)”。“他的身体是硬的”,我想,徐志摩是真正领教过张奚若的,他的评价一点都不过分。张奚若之所以被称为“硬人”,多半在于他有真才实学。辛亥革命前夕,张奚若到上海求学,并很快投身革命,结识了于右任、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奔走于上海、武汉、北京、西安和日本东

10、京等地,为购买军火、发动起义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辛亥革命后,张奚若看到革命党人的短处,于是,他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起初,张奚若想学土木工程,但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上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所以还是选择了政治学专业。这一去就是十二个年头,他不仅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还去德国科隆大学进修,并考察了欧洲各国民主制度的由来和发展,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道路。等到他回到祖国,发觉国内的政治与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完全不同。就凭这一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张奚若“硬”得有理。1929 年,张奚若受聘至清华大学任教,教授西方政治思想。在西南联大时期,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

11、。在当时,有人把大学里的政治系谑称为“升官系”,经济系则被标为“发财系”,因此,时任政治学系主任的张奚若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系,以区别人们印象中的政治系。在当时,报考政治学系的人很多,张奚若对此颇不满。一次迎新会上,张奚若向新生大泼冷水:“如果你们来政治学系的目的是想做官,那你找错了地方。国民政府不大喜欢西南联大的政治学系。如果你来此的目的是想当一个学者,我可以老实告诉诸位,四年时间培养不出一个学者来。”不但对新生如此,对毕业班的学生,他照样浇冷水。当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的何兆武这样回忆道,有一次他提到冯友兰的新理学,说:“现在有人讲新理学,我看了看,也没有什么新。”他没有点冯先生的名字,我们

12、当然都知道说的是冯友兰,因为 1941 年新理学在教育部得了一等奖。其实课上扯扯闲话挺好,你可以从他的自由发挥里知道他真正的想法,这是书本里学不来的。张奚若不但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能坚持己见的民主人士。也许是所学的和所教授的专业都是政治学,他特别关心时局动态,对国内的民主政治和百姓民生问题,动不动就要痛骂政府。张奚若的出现,让国民政府多了一面镜子,但这是一面高贵的镜子。1946 年初,就在政协开幕前夕,张奚若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做了一次大为轰动的讲演,听众达六七千人,他在正式讲演前大声说:“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这是客气话。说得不客气点,便是请他滚

13、蛋!”张奚若的举动,有时候让很多高层人物都感到难堪。抗战期间,他以无党派知名人士身份被聘为国民参政员。有一次国民参政会开会,他当着蒋介石的面发言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蒋介石感到难堪,就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此不再出席参政会。等到下一次参政会开会,政府并没有忘记他,给他寄来开会路费和通知,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参,路费退回。”张奚若懂得政治最多,但他始终与党派保持着距离。民国时期,张奚若虽入过党,但骨子里却是一个无党派人士。在民国时期,按照规定,大学系主任以上的领导,一律要加入国民党,张奚若对此也是置若罔闻,拒不入党。抗战胜利后,全国要举行

14、政治协商会议,罗隆基、闻一多等要提名他为无党派代表,国民党不同意,说他是国民党员。张奚若听说,便在大公报等报纸上刊登声明:“近有人在外造谣,误称本人为国民党员,实为对本人一大侮辱,兹特郑重声明,本人不属于任何党派。”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做人的典范。(节选自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中称张奚若为“硬人”,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张奚若的个性特征,也亦褒亦贬地表达了作者的评价。B张奚若选择政治学专业,其原因就在于他在辛亥革命后看到了革命党人的短处,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C在西南联大时期,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他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系,并对新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大浇冷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身正气的品格。D张奚若直言不讳,在西南联大发表演讲时,敢于对国民党猛烈抨击,这让很多高层人物都感到难堪。对此,蒋介石就曾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E文章的结尾说“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做人的典范”,表达了对张奚若的赞颂,同时希望这个社会能出现更多像张奚若这样的人。6文章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