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4:高中同步测试卷(十四)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48714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4:高中同步测试卷(十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4:高中同步测试卷(十四)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4:高中同步测试卷(十四)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4:高中同步测试卷(十四)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4:高中同步测试卷(十四)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4:高中同步测试卷(十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粤教语文必修4:高中同步测试卷(十四)(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同步测试卷高中同步测试卷( (十四十四)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模块检测卷模块检测卷模块综合检测模块综合检测(A 卷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以“指”为信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院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印痕。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

2、距今已有 2 000 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泥印了。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秦汉时期盛行封泥制。那时的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在送出文书时,将竹简木牍用绳子捆束,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印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压印章指印。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当时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各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

3、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物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公元 851 年,阿拉伯商人索拉曼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须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捺印。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唐以后,官府中的兵丁名册、狱词等,均有以指纹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存下来。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休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

4、然很普遍,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那是民国二十五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还要知见人、代笔人等都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他们还在订婚证书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避法律的惩罚,二是大家面子上都好看。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 )A基于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先民在掌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之后,开发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以“指”为信。B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指印泥印出现在距今 2 000 多年前,中国也因此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C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有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D按压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具备法律效力。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需要使用指印的封泥制盛行一时,于是人们在捆束竹简木牍的绳端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B西汉初期,在竹简上“画指”可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

6、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C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人订立契约须双方指纹像符木相偶一样印在两纸骑缝处。D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证书上采用捺指纹或压手印的做法仍然很普遍,目的之一是使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印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B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了 2 000 多年。C索拉曼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契约上的广泛

7、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压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傒斯幼贫,读书尤刻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师友,由是贯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间,稍出游湘、汉,程钜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宪长,咸器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延祐初,钜夫、挚列荐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李孟监修国史,读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曰:“是方可名史笔!”升应奉翰林文字

8、,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南归省母,旋复召还。傒斯凡三入翰林,朝廷之事,台阁之仪,靡不闲习。集贤学士王约谓:“与傒斯谈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当无施不可。”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为授经郎,以教勋戚大臣子孙。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每中书奏用儒臣,必问曰:“其材何如揭曼硕?”间出所上太平政要策以示台臣,曰:“此朕授经郎揭曼硕所进也。”其见亲重如此。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为募淘金户三百,而以其人总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献,岁课自四两累增至四十九两。其人既死,而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民多以是破产。中书因傒斯言,遂蠲其

9、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傒斯少处穷约,事亲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欢心,暨有禄入,衣食稍逾于前,辄愀然曰:“吾亲未贫食尝享是也。”故平生清俭,至老不渝。友于兄弟,终始无间言。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扌弇覆也。为文章,叙事严整,语简而当;诗尤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大典册,及元勋茂德当得铭辞者,必以命焉。殊方绝域,咸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云。(节选自元史揭傒斯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扌弇覆也B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

10、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扌弇覆也C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扌弇覆也D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扌弇覆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D菽水,豆和水,形

11、容生活清贫。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揭傒斯在诗文、书法方面皆有成就。他年轻时就有文名,受到程钜夫、卢挚等名公显宦的器重;朝廷重要的文书,显宦的铭辞大都请他撰写。 B揭傒斯在史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监修国史的李孟读了他撰写的功臣列传,赞叹其为史家笔法,并认为和他交谈能大受启发。C揭傒斯受到皇帝的信任和赏识。他担任授经郎教授有功勋的皇亲国戚的子孙读书,每当中书省推荐官员,皇帝都会拿揭傒斯来作比较。D揭傒斯非常孝顺,一生清廉节俭。他有了俸禄以后,生活稍微好一点,就会想到他的父母,觉得自己的父母没有享受到这些。7把文中画横

12、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译文:_(2)中书因傒斯言,遂蠲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 89 题。客 意元好问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客中忆二女高 启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注】 了了:了然,清楚。8元好问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客意”?请简析。(5 分)答:_9两首诗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1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两句表现扁舟如苇叶般自由漂荡在无边江面上。(2)李白蜀道难中“_,_”两句用“五丁开山”的故事极言蜀道开通之艰难。(3)韩愈在马说中,用“_,_”两句斥责了那些不懂千里马,对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并说“天下无马”的人。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最好的作品何一飞县文联作家蒋单嘴上经常挂着一句话:我笔下都是高洁之士。这倒不是他吹的,他写的大多是医家、书家、藏家系列小说,笔下人物都有高士之意,作品在省内外很受好评。蒋单本人也是个高士。别看他是个

14、作家,却长得五大三粗,满面油光,有水镇人喊他屠夫。他呵呵地认了,完全没有被作践的样子。他确实做过屠夫,上世纪 70 年代初知青回城后,先是在肥得流油的县肉食水产公司系条油油的裙子卖肉。据说手上功夫甚是了得,卖肉不用秤,全凭手感。但他摸惯了杀猪刀的手硬是喜欢上了码字儿,并且写得小有名气。80 年代初,县里成立文联,就把他调了过来。那时肉食水产公司这个单位肥得不得了,文联却是清贫单位,人家笑他米箩跳到糠箩,他就笑笑。后来肉食水产公司倒了,人家说他有眼光,他也只是笑笑。蒋单喜欢交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也肯帮忙。搞运输的刘老板加盟某大品牌家具公司,新开了一家家具城,要挂一副对联,上联取自品牌公司的企业宗旨:以人为本,构建绿色社会;上联弄好了,却没有对得上的下联,找了许多写手也没有合适的,最后找到了蒋单。怎么弄个这样的上联?蒋单问,言下之意这上联不咋的。他不待刘老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