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4807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 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 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 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 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 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 (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达的古代农业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导学案1中国农业的起源(1)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和粟的国家。2农耕技术的进步原始社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 。进入文明时代,松土工具耒耜出现。商周时期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只是少量使用。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评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人们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评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1耕作 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 并将其逐渐推

2、广。(2)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2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2)西汉时,赵过推行 。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4)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 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干干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概念阐释:

3、概念阐释: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1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春秋战国时期: 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小农经济(1)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

4、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特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3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 、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的 、唐朝时的筒车、宋朝时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3)评价: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知识点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知识点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3)评价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 、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消极方面:在 阶级的沉重剥

5、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史料一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吠亩之勤。国语晋语史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

6、方面,一一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李群农业科技史易错提醒易错提醒史料三 农田灌溉工具:翻车、高转筒车讲史料主题一: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深化探究深化探究史料(2012四川高考,节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时期内容备注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春秋战国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耧车提高播种效率 秦汉 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翻车魏晋南北朝 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宋元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练史料探究

7、主题二: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讲史料史料二 (20 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史料二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2014广东高考,节选)史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

8、几欲断矣。盛世危言史料二 (20 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史料一和史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1 (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练史料探究练出高分练出高分)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

9、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 (2013安徽高考)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 (2014福建高考)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4 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

10、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5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 ”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水稻2刀耕火种1牛耕、曲辕犁2代田法、江浙3都江堰、翻车1铁农具2土地、封建地主主题一:(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

11、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讲史料:导读:史料一中“吠亩之勤”说明牛耕技术的出现。史料二中的“整地”等信息说明了农业技术非常细致。干干主干梳理主干梳理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知识点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知识点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深化探究深化探究史料三中两图分别为三国时期、宋代的水利灌溉工具,反映了人民重视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革新、应用,也表明水利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练史料:探究:答案 表现

12、: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主题二: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3)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

13、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讲史料:导读 史料一:史料中农夫“耕稼树艺” ;妇人“纺绩织任”及“此其分事也”这些信息说明了男女分工劳作的情况,由此可知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史料二:史料从农民徭役重,农业单位产量低,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等方面叙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练史料:探究:答案 特

14、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同:史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史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1解析 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因此A 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 项表述错误。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些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该地,排除 D 项。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 B 项。答案 B2解析 图表反映了从汉至唐的水利兴修,除隋朝存在时间较短,水利兴修较少外,水利兴修总体呈发展趋势,而水利兴修是农业发展水平的体现。答案 B3解析 农耕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图片体现了皇帝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故选 C 项;A、B、D 三项虽是从不同角度得出的认识,但都不能体现“核心信息” ,故排除。答案 C4解析 “宀”本意为房屋, “豕”指猪, “豕居之圈曰家”说明人们重视家畜饲养业。B、C、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5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明朝以法律形式保护耕牛和马,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这种保护本质上说明了明朝的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练出高分练出高分故选 D。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