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版《心理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7243378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新版《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6年新版《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6年新版《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6年新版《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6年新版《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新版《心理学》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新版《心理学》复习提纲(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6 教师招聘考试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心理学复习提纲复习提纲第一章:概论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 1879 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

2、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构造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四、格式塔心理学四、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主要观点:“整体大于

3、部分之和”五、精神分析学派五、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六、人本主义心理学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2七、认知心理学七、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心理学的理论领域(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生理心理学二、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2、特点:优点 缺点二、测验法二、测验法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三、实验法三、实验法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3、种类(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

5、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四、四、调查法调查法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3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4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意识的性质第一节: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一、什么是意识1、定义: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

6、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二、意识的状态二、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思状态2、自动化的意思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特征)第二节:注意第二节:注意一、什么是注意一、什么是注意1、定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2)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3、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二、

7、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 ;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5三、注意的分类三、注意的分类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一)不随意注意1、定义: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的条件:(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对比、运动和变化等。(2)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3、作用:有

8、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二)随意注意1、定义: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一直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2、引起的条件: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三)随意后注意1、定义: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2、特点: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一、生物节律1、定义:人和动物的一些心理和

9、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些节律就称为生物节律。它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 ,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2、种类:一年28 天24 小时(日节律)90 分钟6二、睡眠与失眠二、睡眠与失眠(一)睡眠脑电波形态频率典型的意识状态Beta()13-24正常清醒状态、思考解决问题Alpha()8-12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Theta()4-7轻度睡眠Delta()2-4深度睡眠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人在正常情况下:脑电波为 波人在睡眠状态下:1、过度期:脑电波为 波2、轻睡期:脑电波为 波3、4 沉睡期:脑电波为 波快速眼动睡眠:REM 是人做梦的

10、时候(二)失眠1、睡眠的作用:(1)恢复说(2)保护说2、失眠的类型(1)情景性失眠(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三、梦三、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梦的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3、睡眠中的内在和外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7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一、催眠(一)什么是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景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

11、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四)催眠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二、二、心理促动药物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的影响(一)镇静剂(二)兴奋剂(三)迷幻剂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觉的一般概念一、感觉的一般概念1、定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2、类型: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内部感觉。 (细分)第六感觉(超感知觉)3、意义: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二、二、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生理机制第一步:收集信息第二步:转换,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第三步: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

12、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第四步:在大脑皮层的各区域产生感觉8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感受性:心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2、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二)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也是指有 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三)差别感觉阈限1、差别感受性:是指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2、差别感觉阈限:是指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3、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

13、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I/I4、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用数学的说法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它们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K=BLogA第二节:视觉第二节:视觉一、一、视觉刺激视觉刺激是波长为 400750 毫微米的电磁波。二、基本的视觉现象二、基本的视觉现象1、视觉的适应:是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包括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明暗适应)2、色觉:颜色感觉的三种属性(1)色调:颜色的基本特征(2)饱和度:(3)亮度:三、视觉的机制三、视觉的机制(一)眼睛:锥体细胞的作用(二)色觉理论:1、三原色说:杨

14、和黑尔姆兹提出;红、绿、蓝2、拮抗理论:黑林提出;红-绿;黄-蓝;黑-白。第三节:听觉第三节:听觉一、听觉刺激一、听觉刺激人耳能接受振动频率为 2020000 赫兹的声波。二、基本的听觉现象二、基本的听觉现象(一)声音的属性:音强、音高、音色(质量特征)(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9三、听觉的机制三、听觉的机制(一)听觉与耳(二)听觉的理论1、位置学说:贝克西提出;不同位置的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反应。 (非低频声)2、频率匹配学说: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基底膜,引起不同频率的神经细胞冲动并传至大脑。第四节:知觉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一、知觉的一般概

15、念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3、种类:(1)按起主导作用的器官分: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2)按事物的主观特性分:空间知觉、 (产生的线索:双眼视差、幅合)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二、二、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整体性1、定义: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2、规律(1)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封闭性:(5)良好图形:(二)知觉的选择性1、定义: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

16、征。2、影响因素:强度、色彩、活动等。(三)知觉的理解性定义: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的特性。(四)知觉的恒常性1、定义:刺激发生变化时知觉仍然不变的特性。2、种类(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颜色恒常性10三、几种复杂的知觉极其机制三、几种复杂的知觉极其机制(一)深度知觉1、定义:2、影响因素(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遮挡、高度、透视、纹理等(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线索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三)时间知觉:1、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2、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第五节:社会知觉第五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1、定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内容(1)对人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二、二、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的过程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