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人教版地理学案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41578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人教版地理学案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人教版地理学案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人教版地理学案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人教版地理学案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人教版地理学案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人教版地理学案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人教版地理学案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区域农业发展地理条件地理条件地形、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方向农业发展方向畜牧业区林业和特产区耕作农业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西部草原区平原区山区原理: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原理: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农业的大方向:农业的大方向:需考虑自然条件、 条件、 条件,以及 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 的农业。 2.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区域内部的 特点,因地制宜调整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 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 条件、 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

2、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 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 、 和 的统一。要点自主学习要点自主学习1范围:范围: 、 、 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地位:我国重要的 基地、 基地和 生产基地。 一、地理条件一、地理条件地理条件影响学习方法气候气候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 湿润、 气候区。 雨热同季。农作物生长容 易受到 的影响。耕作制度: 农事活动: 农作物品种: 农作物生长季节: 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 件。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 、 和 等。地形、地形、土壤条土壤条件件西部高原地势 , 降水较多 中部和东北部 周围山地环绕 土壤肥沃,广泛分布 、黑钙土,土层深厚, 含量高。是优质 。

3、 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 资源丰富,木材蓄积 量占全国总量的 。 有利于农业生产。地形条件往往影响 的类型。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 ,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 。社会、社会、经济条经济条件件是我国重要的 东北地区交通 ,对外联系方便。 、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 明显的优势 人口密度小, 多形成 、 格局 地区经济合作为拉 动本区发展 农业提供 了重要机遇 利于农业经营 ,且利 于 农业和 的发展。工业为农业提供 、 等生产资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 工业,如 、 、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 利于农业 的发展理解:理解: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2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二

4、、农业布局特点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原理:因地制宜,根据原理:因地制宜,根据 、 、 、和、和 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 的不同划分。的不同划分。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分布主要粮(树、畜)种特殊分布此外,此外,广大农区的 发展较快, 发展较快,并向 和 方向发展。三、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 、比较稳定的 基地 2商品率:商品率达 以上,其中 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生产的突出特点。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5、 农场 大,有利于推广 ,实现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 是商品化的前提。在 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 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重点记忆: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图 410)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理解:理解:四、四、农业发展方向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自 20 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 ,造成土地的 ,导 致农业 。例如, 和黑土退化严重,

6、 、盐碱化和 加剧, 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 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原则:从改善农业 人手,坚持 、 与 、保护相结合,坚持 、生 态效益的统一。 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 基地和高水平的 区域。 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农 业 发 展 方 向面向国内 需求市场, 继续强化 、豆等 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 需求。围绕 与 增加 两大主 题,结合 、 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 展 和 以 为核心, 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 山区实现“ ”;山区发展 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重 点以增强 能 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 高和竞

7、争力;加快发展农产 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 。 推进农业向 、 和 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 基地强化 建设,发展 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 牧和 工程的 顺利实施,发展 草食性畜牧业林木、人参、养鹿、林蛙、 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 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 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并举的转变跟踪训练跟踪训练一、选择题1“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小麦种植业2“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 )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 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C.小农经营 D.粗放经营3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区域就是指东北三省B东北区域

8、跨三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带C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林区D耕地面积广大,但人均耕地少4三江平原土地肥沃,但 2000 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A东北地区粮食过多,出售困难B将剩下的荒地作为今后发展用地C近些年气候干旱,土壤肥力降低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5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 林业基地 畜牧业基地A B C D6关于东北地区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大部分平原地区是黑钙土,其有机质含量全国最高B山环水绕;平原相间分布,不利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C可耕荒地多,自然肥力

9、高D人多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高7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是( )A江淮地区 B三江平原 C江汉平原 D东北平原读右图,回答 810 题。8一般情况下,河流 R(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个汛期YJPgK9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10东北地区耕地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主经是由于A气候湿润和半湿润 B有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C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20% D耕地集中连片 二、综合题11、读东北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山脉的名称:

10、A_ _ _B_C_(2)、写出河流的名称:D_E_F_G、_(3)、写出平原的名称:甲_乙_丙_(4)、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同样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它们相比,东北地区生产粮食的最大不足是A人均耕地少 B土地贫瘠 C热量不足 D水源缺乏(5)、东北地区成为全国商品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大 B热量充足,复种指数高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12、读中国、美国两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是_平原,与该地种植同种农作物的美国农业地域是_()(2)地的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_,但经营方式各具特点,一般处是以_经营,处则以_经营。(3)我国已加入 WT

11、O,与美国相同类型的农业地域相比,区的粮食生产的最大优势是_和_。(4)为_带,该农业带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13、2000 年黑龙江省政府作出停止开垦北大荒沼泽地的决赛,这一保护湿地的举措有何意义?(1)生态学意义:(2)经济学意义:(3)政治学意义: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2345678910CBCDDCBDBD11、(1)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 (2)辽河 松花江 黑龙江 乌苏里江 (3)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4)C (5)D12、(1)三江 (2)商品谷物农业 家庭农场 国营农场 (3)劳动力廉价 土地租金低(4)乳畜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13、(1)沼泽湿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天然的蓄水池和水源地,能调节气候,保护环境,还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等的栖息地。(2)沼泽植物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3)我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的缔约国,保护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