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1节专题3题型4表达技巧赏析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40871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1节专题3题型4表达技巧赏析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1节专题3题型4表达技巧赏析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1节专题3题型4表达技巧赏析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1节专题3题型4表达技巧赏析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1节专题3题型4表达技巧赏析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1节专题3题型4表达技巧赏析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1节专题3题型4表达技巧赏析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型四题型四 表达技巧赏析题表达技巧赏析题 嫁于春风巧用媒嫁于春风巧用媒构建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的知识体系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一、掌握考试说

2、明规定的七种修辞手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以下七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这七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5)对偶:在形式

3、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边练边悟 (2012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过去)柴禾是家力的象征。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

4、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节选自柴禾 ,有删改)1 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答:_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要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来分析其作用。(2009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

5、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节选自岳桦)2 该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好处: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具体而形象地揭示和提升;作者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岳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

6、该题关键在于说出好处。说好处应兼顾修辞手法的自身效果和在文中的效果,重点在后者。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1 “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2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

8、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边练边悟 (2010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

9、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节选自天目山)3 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作赏析。答:_答案 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和庄重的活动,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解析 本段文字既写了母亲上山这一现实中的场景,又写了想起的遥远的青春季节的回忆场景,显然一虚一实,虚实结合;现实场景

10、的悲壮与回忆场景的欢快显然又形成了对比。两个角度皆可切入解题。(2007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4 该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 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想象。好处:生动形象

11、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解析 本段描写的对象是胡杨林,共三句话。第二句中“仿佛古战场”属比喻,“胳膊” “呐喊”等词语是拟人手法;第三句中随处可见“枯枝败草的尸体” ,惟有枯死的胡杨林总使“我”热泪盈眶,属于想象。死亡了的胡杨林依然挺身不肯倒下,胳膊直指蓝天充分表现了其死而不屈的精神。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五种表达方式1 记叙记叙的重点(1)记叙人称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

12、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2)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初时,舒缓如空濛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

13、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展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

14、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节选自灯花带梦红)5 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答:_答案 将“松涛”称作“你” ,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对松涛的感激之情;将“我”称作“他” ,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解析 注意人称的两重变化,第二人称有拟人化,便于展现对话、抒情的效果。(2009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第一次去长白山,是 1995 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

15、景点” ,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节选自岳桦)6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 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解析 考查某个情节的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作者插入的长白山之行的回忆,突出了路上的匆匆与模糊,虚影多,实影少,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