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第3章专题1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40823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第3章专题1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第3章专题1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第3章专题1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第3章专题1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第3章专题1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第3章专题1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第3章专题1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专题一 精做精做 10 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鉴赏评价 D 级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 (2004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阅读鉴赏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柳中庸为中唐诗人。诗题已告诉读者诗的类别和感情基调。全诗共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展开。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

2、方面落笔,让“岁岁” “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 “黑山”的自然景象去形象地表现,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_答案 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考生极容易忽视“征人的戍边生活”这一要点。题干要求是“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不是要求结合诗题说明,审题应审清这一点。(2)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

3、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情感基调题干已给出,只要求“赏析”四句中“怨”的内容(对象)。其中第一、四句概括难度大,应注意从“岁岁”这个叠字和“绕”字去体会征人怨的对象。拓展练习(1)开头两句中的“复” “与”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 开头两句写唐代征人年年忽东忽西,马不停蹄,天天策马提刀,操练征战。其中的“复” “与”两字最能体现征人这种生活单调重复、无穷无尽的困苦情形,怨情自然透出,体现出征人孤独凄清的感受。(2)最后两句用什么方法表现了征人怎样的生活和心理?一个“绕”字有怎样的意蕴?答:_答案 诗人将“白” “青” “黄” “黑”四种冷色调的颜色融入诗中,让“三春”

4、 “青冢”之间构成极不协调的关系,又用万古奔流的黄河反衬人生的短暂,不仅说明了唐代征人的生活异常悲苦凄凉,而且表现了当时征人心灵深处的愁苦,蕴涵了一种抑郁难畅的“怨”气。一个“绕”字,蕴涵了当时征人如九曲黄河般的“怨”情的曲折、汹涌和无法断绝。2 (200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注李 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阅读鉴赏 该年继续选中唐诗人作品,作者李益与苗发、司空曙同为“大历十才子” 。不过,诗体变成了五律诗、怀人诗。该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

5、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之情。其实,该诗的艺术魅力不在于以情动人,而在于以巧取胜。全诗构思巧妙,紧紧围绕“闻风”二字,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答:_答案 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试题评点 该题虽贯以“微风”一词而被归入鉴赏语言中的“一字(词)引领”题型,但实际上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的把握,属于整体把握题。 “开头” “全篇” “具

6、体说明”等题干用语标明了答案要以联为单位,说明其余三联中“微风”的活动,且答案中每句都要有“微风”一词。(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_答案 清冷、幽静的氛围。孤单、寂寞的心情。试题评点 该题属局部细读,分两小问。第一问问的是“氛围” ,实际上是考查意境特点题,在当年其他省市纷纷冠以“意境”一词来考查极为复杂的意境的背景时,江苏卷用“氛围”降低了考查难度,不过对答题的精准程度有较高的要求。考生极容易用两个近义形容词来概括意境“冷” “静”两方面。第二问考查的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实际上是概括景物描写中的情感。(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

7、音”的故事?答:_答案 为拂绿琴埃。试题评点 该题带有考查表现手法“用典”的意图,不过,答案只要求写出那个“用典”句,难度不大。解析 鉴赏这首小诗要找准切入点。(1)诗歌标题可提示创作缘由、诗的主旨,此篇是触景生情之作,由眼前景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属怀友诗。(2)抓住诗中明示主旨的关键句。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两句又是一把解诗的钥匙。(3)揣摩融情入景的含蓄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中清露、绿苔两帧小景,画面冷寂、幽静,渲染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暗扣诗题。拓展练习(1)全诗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2)请结合子期、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说说“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表达

8、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 诗人暗用子期和伯牙的典故:子期不在了,伯牙摔琴断音。诗中是说,因为朋友不来,所以他的琴上积满了尘埃,希望“风”将他的朋友带来,一抚尘埃,抚琴欢聚。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渴望,也反映出诗人孤寂的心情。(2006 年江苏诗歌题因江苏考试说明连年未选入“样题”中,故此处也不选)3 (200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送 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注 彻:完。般:种。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离合” “悲欢”应为偏义复词,偏指“离

9、” “悲” 。阅读鉴赏 这是江苏卷第二次考词(2006 年第一次考词),而且是宋词大家辛弃疾的送别词。从词题及词内抒情语句,不难看出本词虽为作者送人之作,但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词开篇即述离情,接着正话反说,表达自己的激愤之情,然后通过写景再抒离情。下片起三句用的是一个反问句,它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者作词送人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恨的事,显示该词的思想感情将有待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风波”才更令人畏、令人恨,它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至此,语虽含蓄,但情已淋漓。在众多的送别诗词中,该词以立意不俗、超出

10、常境而著称。第(2)题对此专作考查。(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_答案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试题评点 该题分两小问。第一问考查诗的感情,实际上仍同 2005 年第(2)题一样考查景中情。考生要抓住“送” “埋”两个关键词来深入、全面地答出其中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二问考查的是诗的表达技巧。值得注意的是题干用了“表现手法”这一术语,从后来的命题实践中可以看出江苏卷使用“表现手法”术语不同于其他省市较为宽泛的含义,而是专指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等

11、表现手法。这两句虽用了对偶、拟人修辞手法,但它们不在“表现手法”之内。(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_答案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的是下片的思想内容,但从题干提示语及要求看,有比较该词在众多送别诗词上立意有何不同的意图。故答案暗含比较分析之意。解析 起二句,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 、 “泪未干”五字,便觉伤感无限。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 ,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报国壮志难酬,被迫隐退,被迫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 ,运用古诗

12、十九首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用笔却很浑厚。而且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下片前三句中“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 “离合”只取“离”字义, “悲欢”只取“悲”字义。作者用反问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惟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

13、“风波” 。拓展练习(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 描绘出一幅水天空阔、烟笼雾锁的色彩黯淡的画面。寓情于景,烘托词人与朋友分别之际的黯淡与惆怅,为下文“江头未是风波恶”做铺垫。(2)整首词最主要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词中哪几句表明了这种情感?请列举出来。答:_答案 壮志难酬的激愤。 “功名馀事且加餐” “只应离合是悲欢” “别有人间行路难” 。4 (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 一水:亦作“二水” 。阅读鉴赏 该年诗歌充分体现了选材不避名家经典的特点,虽说为七律,篇幅大了点,但该诗为多数考生所熟悉,故不影响考生的阅读答题。该诗既是一首怀古诗,又是一首登高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扣住“凤去台空”写登临所见:吴宫的废墟、晋代的古丘、空寂的凤凰台,凄凉冷落之景,吊古伤今之情,自然融为一体。隐含着诗人被排挤打击后的悲凉心情。后两联为第二层,从远景落笔,以三山迷雾、一水中分、浮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