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选修1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39986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选修1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选修1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选修1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选修1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选修1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选修1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选修1第3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3 讲讲 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近代亚非的重大改革考点一 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理主干1背景Error!Error!2内容Error!Error!3性质:有利于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4评价Error!Error!引史料史料一 耕地面积对比表 阿里改革时期的新式学校解读 耕地面积扩大,新式学校建立,反映了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及近代教育的发展,可联想具体改革措施思考。史料二 阿里改革时期经济发展棉花出口对比表 对外贸易总额对比表解读 对外出口、外贸总额的快速增长,既说明改革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改革对埃及近代化的作用。史料三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

2、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穆罕默德阿里解读 向西方学习,发展民族军事工业,建立近代化的国防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史料四 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上,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解读 史料表明没有改变旧生产关系是改革未成功的根源。史料五 在我第二次(18331835 年)访问

3、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英国旅行家兰恩解读 史料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伤害,引起人民的抵制、反抗。讲要点1 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特点(1)工业方面: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2)政治方面:在中央设立最高国务委员会,相当于欧美国家的内阁,下设若干政府部门。(3)军事方面:派人到西欧学习军事技术,聘请外国教官,按照西式方法训练军队。(4)文化教育方面: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发展教育。(5)外交方面:实行有限的开放,加强与西方的交流。2 改革在埃及近

4、代化历程中的地位(1)经济:阿里将一部分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农民,只征收统一的土地税,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兴修水利,推广经济作物种植;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阿里兴建了一批近代化的工业;民族工业初具规模;还扩大对外贸易,出口创汇。(2)中央集权:阿里铲除了马木鲁克的势力,结束了全国四分五裂的状况,建立了以他为首的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全国局面得以稳定。(3)文化教育:阿里兴建了一批世俗和专科学校,翻译西方书籍,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派遣留学生,兴办印刷业,办报纸,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3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1)内因:阿里对外战争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了矛盾,致使起义

5、不断;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2)外因: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考点二 明治维新理主干1.历史条件Error!Error!2 基本内容(1)政治:彻底破除旧政治体制。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先是大力发展官营企业,后又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

6、备军。培养高级军事人才。建立近代化海军。扶植军事工业。建立近代警察制度。(4)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教育改革: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建立三级近代学校体制,创立专业技术学校,推行军国主义教育。传播改革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改变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中的陈规陋习,进行“欧化”运动。3 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Error!Error!(2)消极影响Error!Error!引史料史料一 明治政府建立后颁布的五条誓文1、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2、上下一心,盛行经纶;3、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4、破旧有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5、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7、。解读 五条誓文体现了如下改革精神:第一条是为了稳定大名、公卿,便于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第二条强调上下一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第三条是废除等级身份制。第四条是暗示放弃攘夷口号,要与外国交往。第五条是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史料二 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 三字经 、 实语经 、 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其它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用教科书。(日)依田熹家日本通史解读 史料反映出日

8、本明治维新前期“寺子屋教育”具有如下特点:民间办学;注重教育的通俗适用;偏重儒家传统文化。史料三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 ;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解读 上述观点具体理解如下:“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且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讲要点1

9、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维新前维新后政治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国家封建身份制度,武士享有特权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土地封建领主所有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土地地主私有,统一征收地税军事武士是职业军人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文化西方文化已传入推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对外西方列强入侵,打破锁国状态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2. 大日本帝国宪法的特点(1)从颁布方式来看:以天皇名义颁布,是钦定的方式。(2)从内容上看: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3)从性质上看: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带有浓厚的

10、封建色彩。(4)从影响来看:它确立了日本天皇制和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3 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1)进步性经济方面: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日本经济的近代化,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政治方面:1889 年,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对外方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跻身世界帝国主义国家

11、行列。(2)局限性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考点三 戊戌变法理主干1 背景(1)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2)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公

12、车上书” ,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2 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 年 1 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开始变法: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Error!Error!3 结果:失败(1)标志:1898 年 9 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原因Error!Error!4 历史影响Error!Error!引史料史料一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3、)解读 根据史料中“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可以判断这是“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才有的现象。在当时参与上书的只能是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举国欢蹈”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庆幸自己参政,对旧制度进行改革。 “举国欢蹈”不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具有全民性。恰恰相反,维新运动由于脱离人民群众而告失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史料二 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打了折扣。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百日维新期间,光绪

14、帝还屡次下诏,要求设立农工商分局并裁汰府、州、县的冗员。但各省认真办理者极少有的省份,则基本没有变动。戊戌变法资料解读 史料反映变法遭到守旧大臣的阻挠、破坏。他们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使变法法令从中央到地方都成了一纸空文。史料三 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梁启超;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解读 史料表明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没有深入人心。讲要点1图示变法要

15、点2 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m典题 (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

16、料 1901 年 1 月 29 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