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57239857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7.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结构: 一、货币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四、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1,2,货币政策的概念: 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体系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政策传导机制三大部分。 货币政策目标的构成: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体系,3,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最终目标的定义: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国民经济进行金融调控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稳定币值(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2、3.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 20世纪30年代以前,稳定币值和汇率 30年代以后,充分就业和稳定币值 40年代末50年代初,稳定币值 5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60年代以后,国际收支平衡(美元危机),4,货币政策最终目标,4.货币政策目标内涵及其指标 (1)稳定币值: 首要目标。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基本的稳定,目标值各国不同,一般在35以下。 GNP平均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 (2)充分就业: 是指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凡是愿意就业者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适当的工作。(排除磨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5,货币政策最终目标,(3)经济增长: 指

3、一国或一个地区内商品和劳务及生产能力的增长。即GNP保持合理的较高的增长速度。 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4) GNP的年增长率 (4)国际收支平衡: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支持平。 国际收支平衡表,6,货币政策最终目标,5.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既相对立,又相统一。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呈此消彼长关系 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 通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 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的两极之间组合,相机抉择,7,“菲利普斯曲线,20世纪70年代,物价和失业出现了互补关系,即物价上涨、失业和经济停滞同时出现。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

4、高增长率、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并存。即所谓的新经济时代。,8,货币政策最终目标,(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可能会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的物价稳定或通货膨胀率较高的经济繁荣。 从短期看,在经济衰退时期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常常会造成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大于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需求量,导致物价上涨。相反,在经济扩张时期,为了保持物价稳定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这又往往会阻碍经济增长并使就业机会减少。 从长期看,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为保持物价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两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 可能会出现本国通货膨

5、胀(别国相对物价稳定)下的国际收支逆差或本国物价稳定(别国相对通货膨胀)下的国际收支顺差,货币政策中间目标,1.选择标准:可测性 可控性 相关性 抗干扰性 适应性。 2.中介目标的分类近期目标或者操作目标:短期货币市场利率、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远期目标或者中介目标:远期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 3.利率目标与货币供应量目标的选择: 前者称为价格指标,后者称为总量指标。 在实际过程中,利率指标与货币供应量指标 一般不能同时都选作中介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图示分析:,9,i1,i,i2,0,E,L2,L1,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二者不可得兼情况下如何选择? 理论上:一种思路:当IS

6、曲线较不稳定时:选择货币量货币主义者的选择;当LM曲线较不稳定时:选择利率凯恩斯主义者的选择 实践中,三个阶段: 20世纪50至60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主要是利率; 20世纪70至80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大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进入90年代以来,各国大都屏弃了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控,转向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10,11,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3.直接信用控制 4.间接信用指导,货币政策工具,1.定义:主要是指中央银行调整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比率,借此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能力,并进而影响货

7、币供给量的政策工具。 2.作用机理:3.特点: 第一,法定准备金率是通过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的,因此,即使法定准备率调整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第二,即使法定准备率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存款机构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第三,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率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12,存款准备金制度,4.局限性:第一,效果过于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第二,法定准备率的调整有过于强烈的宣示效应,对公众的心理预期影响太大。第三,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小银行的冲击远大于大银行,这显然不利于维持一个较

8、为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 5.发展趋势: a.早期,许多国家都对不同期限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准备金率。 b.该制度从最初的保持银行的清偿能力,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准备金制度本身还是它的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c.虽然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但改革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d.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频繁调整准备金率的同时,西方国家却很少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13,存款准备金制度,14,1.定义:是指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借此影响商业银行贴现贷款数量和基础货币,从而对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产生影响的政策工具。 2.作用过程:3.特

9、点: 第一,它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储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第二,告示效应。再贴现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第三,结构调节效应。使货币供给结构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导向。 4. 局限性: 中央银行不具有完全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高低有限度。 再贴现率是市场利率的重要参照,不易频繁调整,再贴现政策,15,1.定义: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用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是央行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 我国的特殊问题: 债券市场不完善,没有足够的政府债券可供央行灵活操作。比如想出售时没有可供出售的债券。 发行

10、中央银行票据这时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2.作用机理: 公开买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 公开卖出导致基础货币回笼。,公开市场业务,3.优点: 调控的直接性.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进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主动出击”,避免了贴现政策的“被动等待”,以确保货币政策具有超前性;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从而避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震动效应。 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联系性、经常性及试探性操作,也可以进行逆向操作,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 4.公开市场业务的局限性 直接受到影响的是政府债券交易商 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也会受到商

11、业周期、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现金的比率等因素的影响。,16,公开市场业务,17,1、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消费者信用管理(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3)不动产信用控制(4)优惠利率(5)预缴进口保证金2、直接信用控制(1)信用分配(2)流动性比率(3)利率上限(4)直接干预 3、间接信用控制 :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要描述货币数量的变动怎样引起总体经济的变化 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 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 资产价格渠道传导机制 金融中介学派传导机制,18,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利率渠道; 1.利率传导机

12、制的局部均衡分析若以R表示准备金的变化,r表示市场利率,I表示投资量,E表示社会总支出的量,则在一个标准的IS-LM模型中,这种传导效应是十分明显的:,19,r,LM0,LM1,Y,r1,r0,Y1,Y0,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2.利率传导机制的一般均衡分析 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凯恩斯学派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称之为一般均衡分析。其传递过程如下: 第一,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当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会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增加,总需求的增加又推动产出上升。这是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作用。 第二,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必将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这时如果没有增加新的货币供给,则

13、货币供求的对比会导致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 第三,利率的回升,又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而产量下降又会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是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往复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 第四,上述过程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两方面的供求均衡要求。在这个点上,可能利率较原来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则较原来的均衡水平高。,20,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利率渠道的传导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1)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它决定了货币供给的变动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利率: (2)私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它决定了利率的变动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3)投资乘数,它决

14、定了私人投资的变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民收入。 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货币需求对利率十分敏感,存在着“流动性陷阱”,所以,任何货币供给的增加都会被公众所持有,而不会引起利率的变化。 凯恩斯认为私人投资对利率是不敏感的,决定私人投资的因素是投资者对投资前景的预期。 因此,凯恩斯认为,虽然存在着这样的货币传导机制,但其实施效果却很不理想,据此,凯恩斯认为,货币是无关紧要的。,21,现代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现代货币学派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资产价格和真实财富的变动上。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

15、效果 。 他们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地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用符号表示为:,22,现代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一)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水平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其原理是: (1)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 (2)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括任何货币供给的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化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至于货币供给,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将其视为外生变量。 (3)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时,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其意愿持有的货币量,从而必然增加支出。,23,(二) 支出作用于投资 变化了的

16、支出作用于投资的过程,货币主义者认为这将是资产结构调整的过程。其原理是 (1)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或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用于购买非金融资产,直至人力资本的投资。 (2)不同取向的投资会相应引起不同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化,如投资金融资产偏多,金融资产价格会上涨,收益率会相应下降,从而刺激非金融资产投资,如产业投资;产业投资增加,既可能促使产出增加,也会促使生产品的价格上涨,如此等等。 (3)这就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不同资产收益率的比值重新趋于相对稳定状态。,24,现代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现代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三)投资影响名义收入 变动了的投资影响名义收入的过程:由于M作用于支出,导致资产结构调整,由此带动投资的变化,并最终导致Y的变化。 这一变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化,又有多大比例反映在价格水平上,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短期内对两方面均有影响,但就长期而言,则只会影响价格。,25,资产价格渠道传导机制,主要的资产价格传递机制是: (一)托宾q理论 (二)财富效应渠道 (三)汇率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