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浙江专用)导学案: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27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39608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浙江专用)导学案: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27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浙江专用)导学案: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27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浙江专用)导学案: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27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浙江专用)导学案: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27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浙江专用)导学案: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27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浙江专用)导学案: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2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浙江专用)导学案: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2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 27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学案目标 掌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原则和方法;重点学会分析、挖掘、整 合作者隐含、分散的观点态度。1(2009江苏卷)(原文说异见“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语句的含义”学案)作者指出人 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 答:_ 2(2008江苏卷)(原文纯朴的嗜血者见“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语句的含义”学案)本 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 作用? 答:_考点探讨考点探讨阅读论述类文本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很重要。因此,这一考点在江苏卷中也很重要, 几乎成了必考点。江苏卷在此表现出来的命题特点

2、大致有: 考查重点,就范围讲,可以是作者在全文或某一局部的观点态度,也可以是他人的观 点态度,还可以是作者与他人的观点态度的比较。就表现特点讲,重点考查分散的、含蓄的、 间接的观点态度。 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一般有两小问,考点密集。 命题角度重在分析能力。一是分析观点与观点的关系,二是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三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当然,分析的同时还有概括的要求。1知识梳理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原则和途径一个原则:整体把握全文 文章中的材料以及所表达的思想,表明了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 立场,文章主旨更多时候反映着作者的观点态度。所以归纳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要从整体理 解出发

3、,概括出文章主旨,从分析文章材料入手,体会材料体现的感情内容,总结出文章的 主旨;然后通过对主旨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出的感情态度。 三条途径: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这种有概括性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 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材料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 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作者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 评述入手,提取精要,作出概括。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文后题目。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 陈乐民 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 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 ,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 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 ,估计是他 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 民族习性、饮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了 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 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 ,

5、 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资性质的描述,如说: “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 ”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 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 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 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 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 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子” ,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 信其有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 样。伏尔泰确实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

6、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 , 二是因为他在法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把康熙当做“开明天子” ,把这一切糅在一起,伏尔 泰便成了“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的论法的精神的,都 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 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 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 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 18 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 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子是怎么 一回事

7、。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 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 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云。 (1)结合文章第二段看, “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 观点?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答:_ (2)联系全文看,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 度?为什么? 答:_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分散、隐含的观点态度方法点拨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很明显很集中,如那些直接揭示中心的句子,较为集中地表达观点 态度的语句,对此很好把握。最难的是作者的

8、观点态度表达得较为含蓄、隐晦,或者分散零 碎,对此特别不容易把握,也是高考最容易考查的。怎么办?主要方法有两个: (1)对作者观点态度较为集中的句段,隐含观点态度的句子进行“重锤猛敲” ,作细致而 精准的揣摩与分析。 试题一 散论“悲愤出诗人” 李翔德 古人说:“悲愤出诗人。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它点破了作家的成就和身份之间的某 种关系。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家,都几乎“不约而同”地有一段不幸甚至悲惨的遭 遇,正是在这种遭遇之后,才奋发图“文” ,产生了伟大不朽的作品。 司马迁曾深为感慨地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 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

9、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 发愤之所为作也。 ”的确,像伟大诗人屈原,如果他一直称心如意地做着官儿,恐怕是很难 写出离骚这样动人的作品的。至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作家,像普希金、高尔基等,他们 也大都是受损害、受侮辱的人。 为什么悲伤的遭遇能促使这些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伟大的成就呢? 正如古人所说“伤心人别有怀抱” , “贫贱足以立志而睿慧”(郑板桥)。周文王、孔丘、 韩非、司马迁等人就是在他们遭遇不幸之后,产生了钢铁般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 决心和惊人毅力的。他们都把悲愤化为创作的惊人的意志力和伟大力量。 不幸的遭遇往往可以使作家接近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疾苦,甚至与人民同甘苦共呼吸, 增强

10、对压迫者的仇恨,产生热爱人民的热情。不把这种热情抒发出来,便食不知味,夜不入 寝,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所以,他深知人民的痛苦,能够吟咏出人民的心声,留下了 “千古绝唱” 。 一个人身居高位,荣显富贵,门庭若市,在学问上下工夫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哪里有功 夫看那“道理之书” ,作那“尘俗之文”呢!而在被社会遗弃、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情况 下,倒能摆脱“花花世界”的种种干扰,有充分的时间,坐下来安静地学习,冷静地思考, 一心图文,用心血浇灌文苑的花朵。正像曹雪芹谈到红楼梦时所说的:“字字看来皆是 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不幸的遭遇往往成为许多作家取得成就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当然, “悲愤出诗

11、人”这句话,只反映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并非绝对真理。不能绝对地 说没有悲惨的遭遇就一定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也不能认为作家悲惨到根本没有创作条件时, 也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同时也不能把个人的私愤当做创作的唯一动力。有些伟大的作家恰恰 伟大在不以个人恩怨为转移,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尽管他们个人没有遭到什么不幸,却仍 然能够“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因而为人民产生伟大的悲愤之情,这种崇 高的悲愤之情,不更可以出伟大的诗人吗? (选自山西人民出版社美的哲学) 问题 请简要分析作者对“悲愤出诗人”所持的态度。 现场答案 肯定了“悲愤出诗人”的正确,但同时指出它并非“绝对真理” 。 不能

12、把个人的私愤当做创作的唯一动力。有了为人民而产生的崇高的悲愤之情,才能 出伟大的诗人。 答题点拨 读完全文,不难发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全都集中在最后一段,而且表述委婉曲 折。因此,必须对该段作准确细心的分析,并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提炼。细读该段,抓住“同 时”一词,可以看出该段的两个层次。前一层次再抓住“只反映并非” “不能绝对 地说也不能认为” ,分析的是“悲愤”是否是创作的唯一有利条件。后一层次抓住 “也不能” “有些伟大的作家恰恰伟大在不以而是” ,分析的是“悲愤”是否是 创作的唯一动力。然后,从作者对“悲愤出诗人”的两面分析,不难提炼出作者“辩证地看 待”这一基本态度。修改“现场答案”: _

13、(2)对作者表述较为分散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立足全篇,全文筛选提取,然后集中分析、 综合、提炼。 试题二 说“异” (2009江苏) 问题 作者认为对“异类”应持什么态度? 现场答案 作者认为应持容忍、宽容的态度。 答题点拨 该答案只抓住第五段较为明显的词语来回答,显然不够全面。原因在于未在 全文范围内筛选作者较为分散、含蓄的语句,并对它进行分析、综合。该考生未筛选的句子 有两类: 一类:“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 “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 ,对这样的异类, 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二类:“切勿强求异类 ,最应警惕真恶俗” ,对这样的异类,作者的态度如何? 修正“现场答案”: _(1)审题 细读题目,读懂题干的具体要求。注意限制语或暗示语。如“从全文看” ,它暗示 我们题目答案不仅来自某一处或立足于某一段,还来自其他处文字。 (2)答题 根据题干要求,整理呈现答案。题目如何问,就如何组织答案。如问:根据文意,可 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案则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组织。突 出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应将如“否定” “赞赏” “批判” “辩证”等态度词放在答案之首。高考题组 (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可无“我” 钱谷融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