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39308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学案 35 论述类文章考点研读论述类文章考点研读考点要求 1.理解(B 级):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 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 用。作为一个中

2、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 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 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 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 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 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 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

3、理解 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 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 ,却被继承。惰性的 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 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 ,莫名其妙的 “观念” ,都被“拿来” 。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 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 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

4、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 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 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 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 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 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 花哨的“主义” ,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 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节选自谈艺论文

5、,有删改) 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 “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 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

6、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 样重要。 D “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传统为“体” ,创新为“用” ,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 的“惰性” 。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7、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 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 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 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 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 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 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 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

8、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 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 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 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 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 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 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

9、德意识从“我们”出发, 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 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 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 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 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 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 人,某人是以

10、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 真正的艺术家(节选自 2009 年 12 月 31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 4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5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

11、”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 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 ,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 ,并高于“求知境界” 。 D “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 “自我”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 的。 B “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 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

12、择、决定 时的中心了。 D “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 境界。 (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 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祐坊而改称宝祐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 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 桥” 。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 题聚讼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到“不断之断桥 ”的还有

13、几例。如金赵秉文 暮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 ”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 名断,从来金勒过。 ”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 ”可见“不断之断桥 ”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未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 ,而 “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 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 捕捉。他们把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 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

14、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 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 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潘衍桐两浙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 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 到侬家。 ”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 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 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 山分流,携带

15、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 。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 “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 。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 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 ,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 作“断桥” ,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 吴越王钱镠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 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 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 自关长龙“断桥”考 ,有改

16、动) 注 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7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蟹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 “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 “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 很少有人使用。 8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