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572379 上传时间:2017-04-0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干春晖 戴榕 李素荣联系地址:上海市国定路 777 号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200433)电话:86传真:86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市 200433)摘 要 本文以产业组织 理论中哈佛学派的 式为基本分析框架,考察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状况。认为其市场结构为基于政府规制的寡占型结构,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市 场行为体现为更多的合作性而非竞争性,但是,在入世后竞争有加剧的趋势;而相应的市场绩效为相对效率低下,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乏力,但是各寡头厂商仍可以维持较高的利润率。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产业组织政策建议。关键词 轿车 工

2、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轿车工业作为一项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市场环境的变化使中国轿车产业面临重大转折,而当前国内关于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厂商行为方面的文章大都是从某一具体方面加以阐述的,缺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角度的全面分析。本文对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试图得出较为全面的产业组织评判。一、市场结构我国轿车工业的市场结构是寡占型的,集中度和纵向一体化程- 3 业内绝大部分厂商没有实现规模经济,行政性限制构成了主要的进入壁垒。1、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反映某一市场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结构,本文选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和 数来衡

3、量卖方市场集中度。表 1 2000 年及 2001 年轿车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排名 厂 商 2000 年市场占有率 2000 年商2001 年1市场占有率2001 年1海大众 海大众 汽大众 汽大众 津汽车 津汽车 龙富康 海通用 安汽车 龙富康 州本田 州本田 海通用 安汽车 汽轿车 汽轿车 据全国汽车市场预测分析系统信息专刊有关数据计算,2001 年数据只包括 1 月至 11月。表 1 显示,2000 年前三位厂商的市场集中度 前四位厂商的市场集中度 贝恩曾将集中类型分成 6 个等级 1,根据此标准,2000 年轿车市场属于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2001 年 1 月11 月 属于高中寡占型。

4、总体来看,我国的轿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很高的。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轿车工业也都是寡占型的,但是我国的此种市场结构与一般模式还有如下不同:其一,这种高度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不是充分的市场竞争的结果,1贝恩 :产业组织论 ,丸善,1981 年版- 4 国的轿车工业起步于 1957 年,没有经历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靠行政性的进入壁垒来维系。行政性进入壁垒不但限制了新企业的进入,也限制了现有企业产品的门类,使得轿车产业的集中度高于整个汽车行业总体水平。其二,我国的轿车产业是处于一种较封闭市场逐渐向开放市场过渡下的寡头结构。我国轿车的进口量 1999 年和 2000 年分别为19953 辆和

5、21036 辆,只占全年轿车销量的 可见进口对国内轿车工业的影响比较小。但是这一局面随着关税的降低和配额的取消会有所改变。2001 年 1 月 1 日,3 升以上轿车关税从 100%降到 80%,3 升以下轿车关税从 80%降到 70%,结果2001 年 1 月到 11 月轿车进口量剧增为 44578 量,占同期国内轿车销量的 其三,轿车市场结构的地区化差异明显。轿车制造厂所在地区的份额较高。这是因为各轿车厂商与政府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 ,厂商可通过地方政府筑起强大的行政壁垒,保护当地轿车市场,削弱了竞争。例如,上海地区出租车市场 90以上是桑塔纳轿车,天津地区出租车市场 90是夏利。一方面

6、是生产厂商与销售地点近,运输成本低造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本地产品给予的优惠政策,对于外地产品给予“封杀”或设置很高的进入壁垒。表 2 中国轿车产业的集中度变化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5 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94 2000 年及 全国汽车市场预测分析系统信息专刊的有关数据计算,其中 2001 年为 1 月11 月份的数据。从表 2 可看出,中国轿车产业的集中度一直较高。从19931996 年间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 1994 年我国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对新设立的轿车厂商进行严格的审批控制,这期间仅批准几家企业生

7、产轿车。在此期间,由于上海桑塔纳具有先动优势(,产量稳步提升,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其他厂商。1996 年后,随着新厂商的进入和原有厂商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轿车产业的集中度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政策的因素和市场竞争的充分发展,可以预见轿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经历一个“U”型变化过程。即整个轿车产业经过重组整合,最终还会走向高集中度。但是这种高集中度与以往的靠行政手段维持的较高集中度有本质的不同。2、纵向一体化我国轿车零部件企业受国内整车高国产化率配套政策的影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普遍采取零部件生产与整车生产集中于一个集团,零部件生产主要满足本集团内部整车生产需要的方式,其基本构架形似一

8、个箭靶。靶心为整车生产企业,第二环为核心零部件企业,第三环是骨干零部件企业,第四环是协作企业。目前这种按整车系统配套的体系正在被打破。从全球的眼光来看,中国轿车零部件厂商规模偏小,远未实现规模经济。而通用- 6 促进世界零部件产业对规模效益和全球化的追求,我国轿车产业现有的纵向一体化的模式不能适应这一趋势的要求。 3、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轿车工业的核心问题,离开了规模经济,汽车工业发展的许多问题都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国外的一些学者曾估算过汽车工业的 是由于中外技术条件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产品不同,这些成果并不能简单地运用于中国现实的轿车市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1990 利用会计法计算出轿车的“

9、年产 30 万辆。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模块化生产、共用生产平台)等,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上升的趋势。目前,各主要轿车厂商的整车生产能力分别如下:桑塔纳,30 万辆;小红旗,7 万辆;奥迪,3 万辆;捷达、富康、夏利, 15 万辆;切诺基,5万辆;长安奥拓,10 万辆。 1可见,我国轿车厂家基本上没有达到然规模经济能够带来成本的下降和利润空间的上升,国内的厂商为何没有动力去扩大生产能力呢?研究中国轿车工业规模经济,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市场容量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发达国家研究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大都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即市场需求没有约束这个前提在中国目前来看不成立。轿车刚刚步入家庭,政府对轿

10、车产业的高保护和抑制性消费政策使得轿车价位相对与消费1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0) - 7 使得我国市场容量有限。4、进入壁垒影响轿车产业进入壁垒的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性壁垒和学习曲线、巨额资金壁垒、沉没费用壁垒、产品差别壁垒、技术壁垒和行政性壁垒等。其中行政性进入壁垒是造成我国轿车产业进入壁垒高的主要原因。我国轿车行业的行政性进入壁垒主要是指行政性项目审批和目录管理,它不但限制了新企业的进入,也限制了现有企业进入超出其目录的产品领域。而其他的一些壁垒均被轿车企业用各种方式绕过。比如技术性壁垒被各厂商用技术引进和散件装配的方式避开,我国 80 年代以来建成的主要轿车生产基地均采用

11、后逐步提高率国产化以期尽快获得国外先进轿车技术。资金壁垒被各厂商采用分期建设和建立小型厂的方式避开。以仿制为主的小型拼装厂一次性投资小,生产成本高,但仍有利可图。二、市场行为政府规制基础上的寡占型市场结构决定了轿车厂商的市场行为更多地体现为合作协调性,但是非协调行为有增多的趋势。1、价格行为价格变动策略。1998 年至今的价格战主要有三次。1998 年初的降价行为是由轿车市场的领先者上海大众发起。普桑降至 他厂商立即做出反应,宣布降价。在这次价格战中,轿车价格平均下降 15,个别车型甚至下降了 30。2000 年轿- 8 部分轿车降价都有明显的时段,少数车型如红旗、别克是长期的单纯的价格下调行

12、为。降价的中、高档轿车产品多数是库存或款式品质相对落后的产品。2001 年 11 月28 日,神龙富康率先将富康“新自由人”降至 10 万元以下,引发了轿车市场价格大面积下调。2001 年 12 月 12 日,捷达将 元;2002 年 1 月 1 日,红旗世纪星、夏利世纪广场、夏利 利美日、吉利豪情、悦达汽车均将价格大幅度下调。1998 年的价格战属于支配型价格领导制的方式,且不属于掠夺性降价行为,上海大众并没有因降价造成亏损。这次价格下调仅使全国轿车销量比 1997 年增长 2000 年的价格下调规模不大,也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市场轰动效应。2001 年至 2002 年年初的价格战,降价的车型主

13、要是规模较小或处于竞争劣势的产品。比如象一些“准轿车” ,其降价的目的主要是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产量。一些规模较大、但处于劣势地位的轿车生产企业(比如富康、夏利等)的加入将轿车价格战引向了更深层次。但目前占市场份额较大的轿车并没有加入到降价的行列中来。总之,这三次价格战均不是排挤中小企业进入、维持市场总量的策略性行动,而是从厂商的竞争策略出发进行的降价行为,从结果来看也没有造成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价格协调策略。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任何寡占市场中的厂商都有- 9 过限产与提价来增加行业利润和厂商利润,然而每一个卡特尔成员都有不遵守卡特尔协议的动机。轿车工业厂商的价格协调行为从操作手法上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其一,企业之间自发的价格协调。如中美就中国加入 成协议后,部分企业就曾在北京召开行业会议商讨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各大汽车厂商及经销商都口头明确表示振兴中国的民族工业,不降低销售价格。其二,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主持之下的价格协调。这种价格协调最终会达成书面协议,并且往往以避免降价竞争为目的。如 1998 年在国家机械工业局指导下,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协调,13 家企业签订了汽车行业轿车产品价格自律公约 。如果用西方的反垄断法案来分析我国轿车的价格自律显然是一种反竞争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