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看中国航空航天发展

上传人:di****ng 文档编号:57236018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3.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看中国航空航天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看中国航空航天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看中国航空航天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看中国航空航天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看中国航空航天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看中国航空航天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看中国航空航天发展(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看中国航空航天发展成就,张,坠,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起步,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四、我国发展航空航天的意义何在,三、我国对宇宙空间探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今天的主题:,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起步,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起步,1960年11月,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1964年6月,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

2、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起步,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起步,1966年12月,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0年1月,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 酒泉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从此进入航天新时代。,1971年9月,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起步,1975年11月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29日返回地面。,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起步,1979年,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3、1980年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1981年9月20日 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 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 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1984年4月8日 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1986年2月1日 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4、,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起步,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起步,思考:,?,火箭与导弹有何联系与不同,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神舟一号 横空出世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次飞行任务,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遨游太空,掀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行试验史上的第一页。,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神舟二号 一飞冲天我国第一艘正式无人飞船,2001年1月10日凌晨,在西北戈壁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搭载着

5、动物和微生物细胞组织实验样本发射成功。宇宙飞船的升空,将是建国以来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和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后,中国最大的一次科学实验。,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神舟三号 日臻成熟中国载人航天取得重大进展,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三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为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打下坚实基础。,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神舟四号 基础坚实全面验证飞船系统,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其配置、功能、技术状态与载人飞

6、船基本相同。“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为航天员登天打下坚实基础。,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神舟五号 飞天圆梦中国成功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名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神舟五号”历经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2005年10月12号,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执行本次航天飞行任务,在绕地

7、球76圈后返回。,神舟六号 再巡九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神舟七号 决战太空中国人成功完成第一次太空行走,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翟志刚成功完成中国首次太空行走。,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2011年9月29日,中国发射“天宫一号”飞行器,这是朝着在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迈出的第一步。,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2011年11月1日,中国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

8、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实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神舟八号 相拥太空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第一次执行手动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4日,刘旺在景海鹏与刘洋配合下航天员成功执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神舟十号”于2013年6月11日搭载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发射升空,它是我国第五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

9、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思考:,?,我国一共进行了几次载人航天,分别都有哪些航天员,二、载人航天,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三、我国对宇宙空间探索,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该探测器围绕月球飞行,为月球表面拍摄高分辨率照片。,三、我国对宇宙空间探索,“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是我国的第二颗绕月人造卫星。它是建基于探月工程一期的嫦娥一号备份星进行技术改进。嫦娥二号主要用作实验、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降低往后工程的风险,同时深化月球科学探测。,三、我国对宇宙空间探索,“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30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

10、娥三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思考:,?,我国一共有几大发射基地,三、我国对宇宙空间探索,四、我国发展航空航天的意义何在,我国花费庞大人力、物力和金钱来发展航天科技、探测太空,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四、我国发展航空航天的意义何在,1、国家战略意义不容低估,2、对国家科技实力有巨大带动作用,3、培养尖端科技和管理人才,4、“空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5、大幅提高我军军事实力,四、我国发展航空航天的意义何在,1、国家战略意义不容低估,载人航天是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是以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等实力作为依托并对其发展有

11、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同时也对提升民族自信心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四、我国发展航空航天的意义何在,2、对国家科技实力有巨大带动作用,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只有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去获得。我国在飞船、火箭以及测控通信系统等方面的研制过程中,都采用了大量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正是在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的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领域的水平提高,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进步。,四、我国发展航空航天的意义何在,3、培养尖端科技和管理人才,人才是兴国之本。“神舟”系列飞船在研制过程中,还培养了一批顶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中青年人已在载人航天事业中挑起了大梁。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

12、程科技人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70以上,他们是我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标志。,四、我国发展航空航天的意义何在,4、“空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当年“两弹一星”等诸多重大科学工程的带动和牵引,就不会有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不会有核电站、卫星通信等产业的兴起,也不会有我国的计算机及其应用、微电子以及玻璃钢。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必会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我国发展航空航天的意义何在,5、大幅提高我军军事实力,在运载火箭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用于军事领域的导弹家族,如空对空、舰对舰、地对空、岸对舰、地对地等近、中、远程的各种导弹已全都具备。总之,用中国导弹专家的话来说,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几乎所有的导弹,我国都有研制和生产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