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动脉硬化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23502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闭塞性动脉硬化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闭塞性动脉硬化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闭塞性动脉硬化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闭塞性动脉硬化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闭塞性动脉硬化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闭塞性动脉硬化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闭塞性动脉硬化ppt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闭塞性动脉硬化,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别名,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类别,老年病科/老年人心血管病/老年人周围血管病,ICD号,I70.9,概述,闭塞性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是一常见的老年性动脉系统疾病,其病理过程缓慢而隐匿,临床表现以缺血性肢痛、间歇性跛行为特征。,流行病学,本病在老年人中多见,尤其在欧美国家,国内老人中也日渐增多。据国外报告,在50岁以前发病率低于1%,6070岁人群中发生率达7.3%。据一组192例

2、报告,年龄最小为30岁,最大为90岁,平均为64.5岁,70岁以上者52例占27.1%。性别分布男女比例为6191。闭塞部位分布,主动脉、髂总和胫前动脉闭塞最为常见。本病多见于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者中,并随患者年龄与病程而增加,合并高血压者达35%40%,合并糖尿病者达20%,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群发生率高23倍。,病因,周围血管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其病因和危险因素与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相似,年老、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为主要病因。在衰老过程中,动脉内膜在损伤因子作用下,内皮细胞损伤剥离,在此基础上反复血栓形成,同时伴有大量脂蛋白等渗入淤滞,加上内皮细胞增生、纤

3、维形成、引起动脉硬化。,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生机制现在尚难以一种学说阐明,但可以是各种因素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学说、脂质渗入学说、血栓形成学说等结合解释。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血管壁的细胞与血液中有形成分相互影响在发病中起主动作用。如内皮损伤、血浆中含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量增高并渗入内膜中,而后刺激平滑肌从动脉中层向内膜迁移、增生,是最重要的发病因素。病理表现为病变呈节段性,累及大的和中等动脉。动脉内膜下层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内膜中结缔组织基质增加和类脂质沉积,引起内膜细胞增生,管腔狭窄。,发病机制,当内膜破坏,斑块坏死和溃疡,引起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造成肢端缺血。血栓机化后再通,并在闭塞的两端产生

4、侧支循环。此外,管壁钙质沉积,少致病例因动脉扩张成为动脉瘤。闭塞性动脉硬化多见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和股动脉,上肢动脉较少受累,偶尔可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和尺动脉。有些老年人或伴有糖尿病的患者,病变可先发生在较小的动脉,如胫前和胫后动脉。病变后期动脉常扩张、变硬,呈条索状或不规则扭曲。,发病机制,患肢的缺血程度取决于动脉闭塞的部位、程度、范围、闭塞发生的速度,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代偿程度。臂部动脉循环闭塞时,因为颈部、肩胛带和肘部的丰富侧支网可能足以防止缺血症状。臂部的症状通常由靠近主动脉弓的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动脉的阻塞性病变所致。血管狭窄不到75%通常不影响肢体静息时的血流,血管狭窄60%在运动

5、时才会发生肢体缺血。患肢组织缺血后皮肤萎缩变薄,皮下脂肪消失而由纤维、结缔组织所替代,骨质稀疏,肌肉萎缩,并出理缺血性神经炎。,发病机制,后期可出现坏疽,坏疽常从患肢的末端开始,可以局限在脚趾,也可扩展到足部或小腿,但很少超过膝关节,糖尿病患者易导致坏疽和组织的感染。,临床表现,1.症状及体征 主要是患者的缺血性改变。(1)症状:肢体发凉,麻木及间歇性跛行,行走时运动肌肉疼痛、紧张无力,休息后可迅速缓解(5min之内),疼痛呈挤压感多发于腓肠肌。(2)体征:皮肤苍白,体表温度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3)营养性改变:皮肤干燥、脱屑脱毛、趾甲增厚、肌肉萎缩。(4)坏疽:严重缺血时肢端干性坏疽,

6、并发感染后组织溃烂坏死。2.临床分期(1)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初期。,临床表现,表现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无临床症状或仅有发凉感。(2)间歇跛行期:下肢缺血早期。小腿部疼痛为间歇跛行常发部位。(3)静息痛期:下肢缺血中期。当病变进展,间歇跛行的距离日渐缩短,直至不走路也痛,为“静息痛”。这种疼痛常局限性在趾及(或)足,夜间尤甚,下垂患肢可缓解。(4)坏疽期:下肢缺血症的晚期。当动脉闭塞发展至严重供血障碍时,缺血趾端干枯变黑,呈干性坏疽;继发感染后呈湿性坏疽,创面溃烂久治不愈。,并发症,并发血管源性阳痿、微循环栓塞、动脉瘤、坏疽期并发感染后组织溃烂坏死。,实验室检查,1.血脂测定,血中三酰甘油和胆

7、固醇常增高。脂蛋白分型显示90%以上患者为或型高腊蛋白血症。2.血糖、尿糖和糖耐量试验检查常有阳性发现。,其他辅助检查,1.节段性动脉压测定 节段性动脉压测定是指测量肢体各平面的动脉收缩压,包括末端的指、趾收缩压。经计算上下肢收缩压的比值,从而判断下肢缺血的范围和程度。现多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也可用钟型听诊器听诊测定。(1)踝部血压测量法:袖带环绕踝部后,用多普勒仪测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踝区血流,也可用听诊器听诊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指数):A/B指数是指测踝部胫后动脉压与同侧上臂肱动脉压之比值。,其他辅助检查,正常值1.0。测A/B指数的临床意义在于:判

8、断下肢缺血的严重程度。指数降低的程度一般与下肢缺血的严重性是一致的,如间歇跛行时A/B指数为0.50.8,静息痛与坏疽时指数0.5。观察动脉旁路移植后的效果。(2)节段性动脉压绝对值测定:测定节段性动脉收缩压绝对值的临床实用价值为:判断缺血性坏疽的趋向。一般踝动脉压8.0kPa(60mmHg),肢体存活率为86%;踝压8.0kPa时,存活率为77%。选择截肢平面参考。,其他辅助检查,动脉压6.7kPa(50mmHg)可膝下截肢;未探到动脉血流时,应选膝上截肢。节段性动脉压同时测相应段血压差,或两侧肢体对称部位血压差2.7kPa(20mmHg)时,提示测定局部的近端动脉狭窄或闭塞。2.经皮氧分分

9、压测定 通过测定局部组织的氧分分压,可间接了解局部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可在静息状态、体位改变及运动反复检测对比分析。有助于间接了解局部供血情况,指导临床确定截肢水平,判断手术伤口愈合趋向及旁路手术后效果。,其他辅助检查,3.多普勒超声检测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接观察肢体动脉管径大小,血流情况以及动脉搏动传导时间变化等,从而确定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4.磁共振显像检查 MRI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及髂动脉部位凸入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的狭窄和阻塞,以及做血管手术后的并发症,如血管瘤、动脉扩张等。但较难显示股动脉以下较小分支的狭窄病变,也难显示钙化的斑块。因此,MRI尚不能完全代替手术前的血管造影。5.周

10、围动脉造影 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可按需要达腹主动脉的肾动脉分支以上,作双侧或单侧下肢动脉造影。,其他辅助检查,动脉造影能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是确定需否、能否和如何手术治疗的依据。但血管造影不能对局部组织的灌注做出定量分析。因此临床需根据局部动脉压和氧分分压等检测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6.眼底检查 直接观察有无动脉硬化,并确定硬化程度和进展速度。,诊断,由于动脉硬化系一全身性疾病,疾病可能不限于下肢。对任何这种患者都必须详细地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有时能作出诊断,但为了判断建立的侧支循环是否足够,了解病变的确切部位和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还需作进一步的检查:1.行走试验 在规定

11、时间内嘱患者作一定速度的原地踏步,直至出现跛行为止。根据肌肉酸痛、疲劳等出现的部位和时间可以初步提示病变部位和程度。2.患肢抬高及下垂试验 将患肢抬高12min,观察足底皮肤颜色改变。,诊断,在无血管病变患者,足底保持粉红色;若为动脉硬化性闭塞并有侧支循环不足者。足底为苍白色;如运动后转为粉红色说明病变不太严重。再瞩患者坐起后肢体下垂,观察足背静脉充盈时间及足部发红时间。正常人的静脉充盈时间在20s以内,发红时间在10s以内。若侧支循环不足时,静脉充盈时间及发红时间均将延长。如肢体发红时间在15s内不恢复者为中度缺血,30s内不恢复者为明显缺血,60s内不恢复者为重度缺血。此试验应在暖室中进行

12、。,诊断,有静脉曲张者则无价值。3.诊断要点 (1)男性患者,年龄在中年以上。(2)根据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出现部位,通常可作出病灶定位的诊断。(3)由静息痛、趾端感觉异常或麻木等可作出休息时缺血的诊断。(4)根据毛发脱落、趾甲变形、皮下或肌肉组织萎缩以及肢体远端的环死、溃疡等可判断动脉病变部位、范围和闭塞程度。,鉴别诊断,在老年人中需注意与动脉栓塞相鉴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多发性大动脉炎常见于青年人,鉴别多无困难。,治疗,1.一般治疗 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饮食,控制脂肪代谢紊乱疾病。戒烟,适当运动,控制高血压,避免应用缩血管药物等。2.根据病情选用降血脂、降血压和血管扩张药

13、物。3.手术治疗 这种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需按其病情发展、缺血程度、年龄及是否并发其他重要脏器损害等进行全面分析后才能确定。若间歇性跛行进行性发展,缺血性疼痛不止,并严重地影响生活以及有缺血性溃疡和趾端坏疽等,可分别进行人造血管或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或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扩创与截肢等。,预后,预后与其病情发展、缺血程度、年龄及是否并发其他重要脏器损害等有关。缺血程度虽轻而持续存在,则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萎缩、汗毛脱落、趾甲变形和骨质稀疏等;如缺血显著,则趾、足或小腿发生干性坏疽或溃疡。,预防,1.患者应避寒冷,勿在冷水中洗浴或游泳。2.冬天要穿着暖和,经常行走以促进血液循环。3.绝对不要加热脚部

14、,避免脚部和小腿的太阳照射,用温水(接近体温)洗脚,要彻底擦干。4.避免足部损伤,鞋袜要清洁舒适,勿赤脚走路,若发现足部有皮肤裂开、伤迹或颜色改变伴或不伴疼痛,均应看医生。,基本概述,疾病名称:闭塞性动脉硬化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440.901 ICD-10:I70.902 所属部位:下肢, 所属科室:普通外科,血管外科闭塞性动脉硬化多见于老年人,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女性仅占8%10%。患者中20%伴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本病者比无糖尿病患者高11倍,且发病年龄更早,更易影响较小口径和较远侧部位的动脉。约35%患者伴有高血压。,症状,1 闭塞性动脉硬化的症

15、状主要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局部血供不足所致。 2 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患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行走时整个臀部和下肢均有酸胀、乏力和疼痛,且可有血管源性阳萎表现;症状发生在小腿,则可能为股动脉或腘动脉闭塞;如症状累及足或趾时,可能有低达踝部的动脉闭塞。下肢动脉硬化也可表现下肢间歇性跛行。3 由于“脑窃血综合征”可出现耳鸣、眩晕、构语障碍、复视、双侧视力模糊、单侧或双侧感觉缺失,甚至昏厥。,症状,4 随着病情的发展,缺血程度加重,出现下肢持续的静息痛,常在肢体抬高位时加重,下垂位时减轻,疼痛在夜间更为剧烈。5 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汗毛脱

16、落、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稀疏。后期可产生趾、足或小腿的干性坏疽和溃疡。糖尿病患者常有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6 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上肢病变时两臂血压相差可20mmHg。患肢动脉如部分阻塞,则在狭窄动脉区可听到血管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此时常指示管腔减少70%;少数可扪及动脉瘤,多见于腘窝或腹股沟韧带以下的股动脉部。,症状,7 患肢颜色改变,特别是足和趾在抬高时苍白,下垂时潮红、发紫,提示微循环水平的动脉缺血;两侧肢体皮温不同,患侧足变凉、变冷;“充血膝征”:在股浅动脉远端或腘动脉近、中段阻塞时,患侧膝比健侧温暖,两膝温差可达25F。此征指示有来自股深动脉的膝周侧枝循环

17、。8 两下肢可同时受累,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内脏如脑、心、肾、肠系膜等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浅表动脉如颞浅动脉多有扭曲现象。,病理,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涉及的因素很多,但目前已有充分资料说明,脂质代谢的紊乱、血流动力的改变、动脉壁的功能障碍以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紊乱是其重要因素。某些血管区域血流的应力、张力和压力的变化是本病发病的基础。在血管分枝或分叉的对角处所产生的湍流和涡流的持续性压力可导致内膜细胞损伤和增殖,故其节段性病变常出现于颈总动脉分出颈内动脉和主动脉分出髂动脉的分叉处;立位时,下半身血压较高可能是下肢受累多于上肢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