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实验细节,彰显科学素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22748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实验细节,彰显科学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注实验细节,彰显科学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注实验细节,彰显科学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注实验细节,彰显科学素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注实验细节,彰显科学素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实验细节,彰显科学素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实验细节,彰显科学素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注实验细节,彰显科学素养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常常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交流计划、观察实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总结运用等。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地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使科学教学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的、小学生乐于从事的认识实践活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键词:关注;实验细节;彰显;科学素养新课程理论认为探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他们具有培养创造和探究能力的可塑

2、性。探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身临其境亲身实验,彰显科学素养科学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教师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主渠道。让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有意识地分析了一些现象和结果,不仅充分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小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描述、交流和解释,有利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 要给予小学生较多的自主选择和组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使小学生的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激发小学生的创新

3、潜能。在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小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把三块形状、大小基本相同的马铃薯分别放在体积相同的盐水、糖水和清水的量杯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观察,小学生惊奇地发现,为什么大小轻重基本相同的马铃薯浸在三种不同的液体里,却出现了不同的沉浮现象呢?通过小组合作,合理推断,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沉的,而在盐水和糖水中的确是浮的。此时,小组的同学开始沉思,大家畅所欲言,仔细比较,原来是因为盐水和糖水的密度都比清水密度大,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与排开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就下沉;马铃薯比同体积的盐水和糖水轻就上浮。与此同时,也可以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描述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

4、的沉浮现象。马铃薯在盐水和糖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就上浮,马铃薯在清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就下沉。关注课堂实验的生活细节,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现实探究,得出可信的科学原理,进一步彰显了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二、触景生情融会贯通,彰显科学素养科学教学中的实物、模型、标本是课本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他们的形象、直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把抽象的概念从直观的现象中衬托出来,使小学生获得生动而深刻的 理解。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促进和加深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探究“金属热胀冷缩吗”时,让小学生提起金属铜球在常温常压时,顺利地通过了铜环

5、,后来将该金属铜球放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一段时间,把加热后的铜球再次放在铜环上,发现铜球已经卡在铜环上动弹不得,同学们都被眼前的科学现象所吸引,个个苦思冥想,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讨论的过程中,班级里有个同学突然提议,能否将刚才加热的铜球慢慢放入冷水纸杯中,进行冷却,说时迟、那时快,同学们抱着好奇心将该被加热的铜球小心翼翼地浸在冷水纸杯中,等铜球冷却后,再次将它放在铜环上,奇迹又出现了,刚才不能通过铜环的铜球,经过冷却又一次安然无恙地通过铜环。同学们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奇妙的科学现象呢?此时,科学教师积极鼓励小学生大胆思考,铜球在受冷和受热时会发生

6、什么现象?话音刚落,同学们顿时豁然开朗,纷纷举起小手,踊跃发言,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因为被加热的铜球突然浸入冷水纸杯中,受冷体积缩小的缘故,这样刚才不能通过铜环的铜球又一次顺利地通过,真令人喜出望外,大家展开联想,除了水、空气等一些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固体铜球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三、苦思冥想触类旁通,彰显科学素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说明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没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就会中断。好奇心是每个小学生都具有的心理特征,它是发展智能的强大原动力和推动力。教师在授课中根据材料的内容,精心设障

7、置疑,能不断地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放矢地把小学生的好奇心引上正确的轨道。例如:在教“运动与摩擦力”时,为了使小学生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本人设计了三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小学生探索。你用什么方法能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有的说通过在桌子上拖动手掌感知摩擦力;有的说用左右手相互挤压运动,感知摩擦力;有的说通过测量小木块刚刚能运动起来需要的力感知摩擦力。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感知摩擦力。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感知摩擦力。这种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设障置疑,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系统、深刻的科学知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生在温馨提示语的

8、引领下,自主选择相关实验器材,进行有效实验,通过仔细观察、科学操作、认真记录和探究发现,在相同的光滑桌面上,小木块在水平方向利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下,当小木块的重量分别为 2 牛顿和 4 牛顿时,摩擦力分别为 0.4 牛顿和 0.8 牛顿,引导小学生进一步发现,在相同光滑的接触面上,物体重量越大,产生的摩擦力也越大;当小木 块的重量同为 4 牛顿时,利用弹簧测力计分别在光滑的桌面与粗糙的地毯面匀速拉动时,摩擦力分别为 0.8 牛顿和 1.2 牛顿,进一步引导小学生能否有新的发现?此时,小学生触类旁通地回答,在物体的重量相同时,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此时,教师趁热打

9、铁地追问,摩擦力的大小除了与光滑粗糙的接触面和物体重量大小有关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苦思冥想,在教师的引领下,个个举手发言,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在日常生活方面,同学们将一个箱子艰难地在地面上推动,后来在箱子底部相应地安装上滑轮,这样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推动箱子,由此可见,同样的物体,在相同的接触面上推动,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人们常常看到空姐在下飞机时,往往把航空箱放在地面上拉动,显得非常轻松自如,就是滚动摩擦的效果。四、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彰显科学素养教材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蓝本,毫无疑问,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地尊重教材,深入

10、理解教材的内涵,从自发性地“教教材”到主动性地“教好教材” ,此时,教师能将教材中蕴含的思维、逻辑理清,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在教材呈现的知识框架内落实教学目标。从尝试“用教材教”到自觉地“用好教材、有效教学” ,开展以教学目标的内涵为圆心、多维度、多层次地展开更有效教学。 “用教材教”是教师依 据课程标准、结合自身的实践与研究,自主地研讨教学,仅把教材作为一种“中介”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钻研教学方法,还包括对教材的“深加工” 、对教材的理解与创造。如:对“蚂蚁”观察后的描述,观察前我就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自己观察到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机的迁移,汇报时有的

11、小学生是用语言描述的,有的则用图画来描述的,还有的是用摆放物体来描述的,实现了我想达到的学生确切描述的多样化。放手让小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事实,有利于小学生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发展小学生捕捉感性材料的能力。五、众志成城教学相长,彰显科学素养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不甘示弱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发挥整体的力量,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交流,再组间交流,把每个人的研究成果化为集体的财富,又使个人从集体财富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我设计了判断“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巩固游戏。我发给每组学生一定数量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12、”的图片。组长从中随意抽出一张,组员迅速抢答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比一比哪组同学判断得又对又快。学生个个奋勇争先,积极加入到游戏中。学生从竞争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领略了竞争的乐趣,在幼小的心灵 里点燃了奋发向上、勇于争先的星星之火。又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对“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问题,学生一致提出要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于是,各个小组的同学纷纷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有的设计了“玻璃管液柱显示法” ,有的设计了“气球伸缩法” ,还有的同学设计了“加热烧瓶排气法”等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小组内、小组之间相互完整,相互补充,当发现实验方法不科学时就马上改正,同学们协助合作的意识就这样在和谐教学氛围中培养起来。综上所述,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 。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科学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关注科学课堂的动态生成,不断沟通生活中科学与教材中科学知识的联系,使生活和科学融为一体,进一步彰显科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