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寺学区七年级语文一学月考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722712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寺学区七年级语文一学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童寺学区七年级语文一学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童寺学区七年级语文一学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童寺学区七年级语文一学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童寺学区七年级语文一学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童寺学区七年级语文一学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寺学区七年级语文一学月考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童寺学区七年级(上)第一学月检测题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20 分)1、用楷书书写下面诗句。 (4 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乳臭(chu)未干 戏谑(xu) B、煞(sh)费苦心 撰文(zhung)C、趾高气扬(zh ) 冗长(r ng) D、猝不及防( z) 虐杀(ne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B、六神无主:形容十分惊慌或着急,没有主意。C、陶冶:比喻给人的身体、思想以有益的影响。D、苦心孤诣:费尽心思,刻苦钻

2、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4、选出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2 分)建筑是艺术,是 的音乐,又是简洁的哲理诗。任何建筑,不管设计者与建造者是否 ,其实都在表达一种思想。A、凝固 自觉 B、凝练 自觉 C、凝练 自愿 D、凝固 自愿5、仿写句子。 (2 分)我是清凉的小溪,总想滋润干涸的土地;我是勇敢的雄鹰,总是向往辽阔的天空;我是,总 。6、默写。 (4 分)海内存知己, 。 ,却话巴山夜雨时。将军百战死, 。 ,君向潇湘我向秦。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4 分)A、冰心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 )B、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

3、笔经编 。作者丰子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述了西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D、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 )二、阅读。 (40 分)(一)阅读风筝中的部分文字,完成 812 题。 (15 分)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4、,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

5、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 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

6、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8、解释加点的词语。 (3 分)笑柄: 恍然大悟: 瑟缩: 9、上面第二自然段事情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人物是 ;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6 分)10、 “我便叙述到这一节”中的“这一节”指什么?(2 分)答: 11、 “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 , “生”是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2分)答: 12、 “我可是毫不怪你啊”这句话是实写还是虚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 分)答: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 1317 题。 (15 分)济南的秋天 老舍济

7、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 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 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 ,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 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

8、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

9、然” 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绿了,要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 的Sweet heart(甜心)吧 ?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

10、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

11、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13、给下面这段文字中的空白处,各选一个恰当的词语。 (3 分)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 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 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 ,那便是济南。( )A、宽旷 B、宽厚 C、宽度 D、宽广( )A、倒映 B、倒立 C、映现 D、映照( )A、界面 B、界说 C、境况 D、境界14、文中用诗的境界形容济南的秋天,下面对济南秋天气候概括准确的是哪一项( ) (2 分)A、气温是温和的,吹着微风,是温暖宜人的。 B、气温是温和的,山清水秀,充满诗情画意

12、。C、气温是温和的,桂花清香,城市古老安静。 D、气温是温暖的,白云朵朵,使人充满幻想。15、按要求填空。 (4 分)文中第三自然段写济南的山,着重突出了对山 的描写,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以山腰为分界,分别写了 和 。16、文中第四自然段写济南的水,突出了秋水的什么特点?段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这一点?(4分)答:秋水的特点: 。最能说明这一特点的一句话: 17、全文写济南的秋天都是扣住一个词来写的。这个词是哪个词?(2 分)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 1821 题。 (10 分)世 说 新 语 二 则期 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乘 船华 歆 、 王 朗 俱 乘 船 避 难 , 有 一 人 欲 依 附 , , 歆 辄 难 之 。 朗 曰 : “幸 尚 宽 , 何 为 不 可 ?”后 贼 至 , 王 欲 舍 所 携 人 。 歆 曰 : “本 所 以 疑 , 正 为 此 耳 。 既 已 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