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能力阐释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215993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语能力阐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口语能力阐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口语能力阐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口语能力阐释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口语能力阐释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语能力阐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语能力阐释(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圳市竹林中学,“教师沙龙”活动(二),二OO六年11月,科学的发声与嗓音的保护,许维平 制作,竹林中学 音乐组,.喉部极易疲劳疼痛,.说话费力音量不大,.声音单薄干瘪缺少表现力。,.声音嘶哑甚至失声,一.教师讲课发声遇到的问题,二.发声需要了解的问题,1.呼吸器官,3.共鸣器官,2.发音器官,4.咬字吐字器官。,呼吸原理,2、发声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 喉头是一个精巧的 小室,位于颈前正 中部,由软骨、韧 带等肌肉组成。,声带是位于喉头的中间的、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 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3.共鸣器官,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 支

2、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 额窦、蝶窦等,4.咬字吐字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发声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 的动作规范、合理,也能在不同程度 上辅助声带发声和共,从而美化声音, 减轻喉部的疲劳。,三.发声的比较,平时口语交流:一般不需太大的音量、力度,连续说话时间长了,嗓音容易疲劳。,唱歌时:要求声音上饱满,声音既要有一定 的音量,力度变化,更有穿透力,还要有 持久性,所以声乐的发声要度有较强的呼 吸控制能力;充分的共鸣效果。,播音员:音量上接近口语用声,需要一定的共鸣基础,但所需要的呼吸和共鸣;远不及声乐上对呼吸和共鸣的要求,最为重视语言的清晰

3、度和声调色彩的变化。,需要达到一定的音量,一定的力度变化,也要求有一定的持久性,在声音上要饱满、富有表现力;所需要的呼吸和共鸣;仅次于声乐上的对呼吸和共鸣的要求.因此运用声乐的、系统的发声训练;能够对教师讲课中的发声有很好的帮助。,教师的讲课发声:,四、科学的发声与练习,1.发声的理想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1)体会吸到肺底的感觉,使膈肌明 显收缩下降。2)体会在肩胸放松的情况下使下肋 得到较充分的扩展。3)体会在胸部扩张的同时,使腹部 肌肉向小腹“丹田”位置收缩。,吸气练习中的三个体会,要保持平稳、均匀、规则。一口气能维持较长时间,发出更多音节。,呼气:,努力以小的气息获得大的声音效果,最省力、

4、省气就要用偏实的中音。,另外;咬字过程中唇、舌动作运用得当; 都不同程度地对呼出气流的节制,起到 节省气的作用。,1)唇舌灵活、力量集中,2、合理的口腔控制,2)打开口腔:,a.提颧肌,b.打牙关,c.挺软腭,d.松下巴,3.发声与共鸣的练习,1)口腔共鸣,2)头腔共鸣,3)胸腔共鸣,声带发出的声波随着气息的 推送;延着咽喉流畅地进入口腔, 在前上方即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而 引起振动。,1)口腔共鸣,2)头腔共鸣,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 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尽量上 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 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传到 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3)胸腔共鸣,呈现打哈

5、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 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 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的振动传送到胸 腔,使其发生受迫振动和感应振动;获得 共鸣效果。,五、练声的步骤与方法:,1、从起音的角度上看可分为:,发声练习的方法,1)硬起声,2)软起声,3)舒起声,2. 从发声练习的方式上:,1)用音阶发声:用唱名来练,3)转换母音的练习,44 5 5 5 5 5 5 4 3 2 1 |a o u ei ai,a o u ei ai,4)连音、顿音效果的练习,连音唱法:,1 2 3 4 5 4 3 2 1 |,mi ma,44,顿音(断音)唱法,44 1 3 5 3 | 1 3 5 3 | 1 |,5)结合字音的练习, ,mi i i i ma a a a a,六、常见的发声问题,1.发声方法不当:,1)用气上的问题:,2)共鸣上的问题:,2.过度用嗓,3.声带“漏气”,七.嗓音保护要注意的问题,1、科学的发声和合理的用嗓,2、环境不利情况下慎用嗓,3、根据身体状况合理用嗓,4、要用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嗓,5、保证发声器官的湿度状态,6、身心健康是嗓音健康的最大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