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21506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季进补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冬季进补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冬季进补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冬季进补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冬季进补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季进补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季进补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冬季进补四宜与四戒 药剂科,我国一般将农历十、十一、十二月称为冬三月,祖国医学认为,此时天寒地冻,阴气盛而阳气衰,故冬天进补正当时。冬令进补必须注意“四宜”、 “四戒”,一宜:阳气虚弱者宜,阳虚的人常会流清鼻涕、手足冰凉、小便清长、夜尿频频、大便稀溏、阳事不举。凡有这类现象的人可用熟地、附子、干姜、人参、羊肉或狗肉等共炖食。同时还可内服金匮肾气丸、龟鹿补肾丸 。,二宜:易患冬季疾病者宜,有些慢性病每逢寒冷冬天易发作,严重影响人身体健康,如慢性支气管炎、尿多症、冻疮等。中医看来这些均属肾气、肾阳亏虚的病症,预防和治疗的最佳方法就是温补,可选用熟附子、肉桂、肉苁蓉、海马、狗肾、人参、炙甘草、枸杞子

2、等,可间常食之。,三宜:夏病冬治者宜,一些体弱易患春夏发作的疾病者,如哮喘、疮疡等,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冬季应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可选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再加上中药人参、黄芪、龙眼肉、当归、红枣等,或做汤或为膳。只要脾胃功能好,进补后定能使患者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减少宿病的复发。,四宜:年老体弱者宜,对于年迈体衰者,除注意起居、调养精神以外,善于进补也是很重要的。冬令进补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年体虚者进补,应以鸡、鱼、肉、蛋等为主。,一戒:胡乱进补,身体强壮的人不需要进补。 对于想健身长寿者来说,光靠补药不是好办

3、法。还应注意适当运动锻炼、饮食调理、多用大脑等等,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 对于体虚者,补虚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别,冬令进补也要兼顾气血阴阳,不可一味偏补,过偏则反而引发疾病。,二戒:以贵贱论优劣,对于补药,绝不要存在越贵越好、越贵越有效的想法。中医认为,药物只要运用得当,大黄可以当补药;服药失准,人参即为毒草。,三戒:滋腻厚味,对于身体虚弱,脾胃消化不良,经常腹泻、腹胀者,首先要恢复脾胃的功能,只有脾胃消化功能良好,才能保障营养成分的吸收,否则再多的补品也是无用。因此,冬令进补不要过于滋腻厚味,应以易于消化为准则。,四戒:留邪为寇,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要进补,以免

4、留邪为寇,后患无穷,膏方进补,适应证禁忌证服法,膏方能补什么,补虚扶弱 抗衰延年 纠正亚健康状态 防病治病,补虚扶弱,凡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或因外科手术、产后以及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症状,均宜冬令进补膏方,能有效促使虚弱者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抗衰延年,老年人气血衰退,精力不足,脏腑功能低下者,可以在冬令进补膏滋药,以抗衰延年。中年人,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出现头晕目眩,腰疼腿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衰退等,进补膏方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纠正亚健康状态,膏方对调节阴阳平衡,纠正亚健康状态,使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的作用较为显

5、著。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环境中工作,不少年轻人因精力透支,出现头晕腰酸、疲倦乏力、头发早白等亚健康状态,膏方可使他们恢复常态。,防病治病,针对患者不同病症开列的膏方确能防病治病,尤其对处于康复期的癌症病人,在冬令服食扶正膏滋药,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在体内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来年防复发,抗转移。,禁忌证,体质健壮的青少年 急性疾病和有感染者 慢性疾病发作期和活动期患者 胃痛、腹泻、胆囊炎、胆石症发作者 慢性肝炎,转氨酶很高者 自身免疫病球蛋白和抗体很高者,服用方法,膏方一般在冬至前一周至立春前服用。用少量开水化开,早晨空腹服用,1周后改为1天服两次,早晨与晚上睡前1小时空腹服用。根据病症需要也可用温热黄酒冲服 。 成人每次服1汤匙,约30g;少年减半;儿童、婴儿禁服。 膏方启用后要及时存放冰箱,若发现有霉变,则不宜再服。,注意事项,口服膏滋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 。 在服膏滋药时不宜饮浓茶。 服含有人参的膏滋药要忌食萝卜。 服含首乌膏滋药要忌猪、羊血及铁剂 。 膏滋药不能与牛奶同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