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7208124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判断句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判断句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判断句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判断句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判断句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判断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判断句(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判断句,古代汉语语法,一、之:(1)动词:往、到。(2)代词: 1)指人:译为“他(们)“。 2)指事:译为“这件(些)事“。 3)泛指:译为“这“、“那“。 4)复指:译为“这(个、种、些)“,(3)助词1)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译为“的”。如: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邵公谏厉王弭谤) 3)凑足音节,不译。如“怅恨久之”。,二、其(1)代词:1)定语:译为“他(们)的”;译为“那样的”;译为“自己的”

2、。2)兼语:译为“他、它”。3)泛指:译为“这”、“那”。(2)语气词:,“其”作语气词用,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1)表示推测语气,译为“大概”。如: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2)表示反问语气,译为“难道”。如: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3)表示委婉的祈使语气,译为“还是、可要”。如: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齐桓公伐楚)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三、者庸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起义)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 必

3、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以上例句中的“者”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四、所1、“所”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组成“所”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和“所”结合主要是动词或动词行词组。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如: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鸿门宴),2、“者”、“所”指代对象的差别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 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 以上例句中“者”指代行为的

4、主动者,“所”指代行为的受事者。,3、“所者”结构的含义 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字结构。,4、“所以”的用法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凝固格式,主要有两种用法:第一,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的人”等。第二,表达的意义比较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的原因”。,五、于古汉语中介词“

5、于”也可写作“於、乎”,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大宗师),(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4)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如: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六、以古汉语中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与依据。如: 蛇出于其

6、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2)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如: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4)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如: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七、而古汉语中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1)连接联合结构,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联系。既可以是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五蠹)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如: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